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 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 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与艺术跨学科研究是基于莎士比亚跨学科影响事实的关系研究,从中可窥莎士比亚在艺术的不同领域所留下的深广影响印迹,见证不同的媒介形式以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对莎士比亚的精彩诠释和有力传播。莎剧从民族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领域不断被反复借用、改写、重构的过程,充分彰显其适应不同文化、社会、政治进行再创作的巨大潜力。界定、厘清莎士比亚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范式、性质及其学科阐释立场,对于更好认知因电影改编引发的莎剧的改编尺度和商业性问题,对于多角度探寻经典的莎士比亚是如何诞生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正是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莎剧的不断僭用和改编发明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并不源自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是来自其弹性和韧性。研究莎士比亚的建构问题和作者身份问题,不仅要熟悉英国的出版史和文化史,应用文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方法,也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内证,运用文本阐释等固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泰勒的《重新发明莎士比亚》之后,著名莎学家卡斯顿的《莎士比亚与书》有其显著特色和重要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也有瑕疵。所以,厄恩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作为文学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进行挑战和补充,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5.
都铎与斯图亚特王朝转型期,受时代政治话语影响,莎士比亚创作中心转向罗马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关注罗马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解读罗马帝国崛起与埃及文明衰落的互动关系,但莎剧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观念。世界文学重构理论所提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新经典阐释对莎剧的文化权力、政治话语运行机制的历史叙事相当切合,也有助于还原莎翁所处特定年代英格兰帝国心态膨胀与民族文化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舞台上曾多次改编过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越剧《第十二夜》是众多改编中较为成功的一部.越剧《第十二夜》的改编,在固守莎剧精神、原著精髓和主题意蕴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灌注于该剧的改编和演出之中,在莎剧和越剧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天然桥梁,为中国莎剧改编提供了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感觉、现代信息、现代情感,深受现代观众喜爱,具有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7.
侯朝阳 《理论界》2012,(3):125-128
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世俗生活场景,而且包含着对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命本质、人的自由选择与受限、人的生命超越和价值追求等问题的关注和深刻思考。从终极关怀的视角来解读莎剧有助于真正领悟到其思想深度和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鑫 《天府新论》2020,(1):156-159
21世纪以来,傅光明先生立足当代中国文化语境,重拾莎士比亚翻译,出版的译作在学界引起诸多反响。2019年10月19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莎士比亚诗剧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傅译莎士比亚’对谈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四川等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莎学研究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专家围绕“莎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莎剧的译况展开,就莎剧的“原味儿”、傅译莎剧的特色以及莎剧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并以此从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对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存在多种意象,它们作为情感、剧情的承载物被使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也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在种种意象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如《李尔王》中著名的暴风雨场景、哈姆雷特曾在海上航行、奥菲莉娅溺水而亡等。因此,笔者拟从水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解读莎翁戏剧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确立而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文化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英国被认为是贵族文化色彩最浓郁的国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背景中,他与绝大多数英国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贵族情结,并将贵族文化元素渗透融入到其戏剧创作中.文章对莎氏悲剧与喜剧中的贵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阐述了贵族文化的形成及特质的基础上,对莎士比亚的贵族情结以及受此影响的戏剧创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莎氏喜剧中的贵族人物的塑造以及莎氏悲剧中的政治精英人物的刻画,以全面解读莎剧中的贵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陆扬 《江西社会科学》2023,(2):79-88+207-208+2
莎士比亚剧作的空间无比广大,宇宙天象在莎剧中大都具有象征意义,指示秩序与无序之间的张力。哈姆雷特说丹麦是世界这座监狱里最坏一间牢房,说他被关在坚果壳里,可依然觉得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这可见出丹麦王子筹划绝地反击的决心。莎士比亚习惯用舞台比喻人生如戏,世界就是他的舞台。莎士比亚本人的典型舞台是伦敦,维特菲尔德认为莎士比亚是将伦敦写成一个多层面的世界,既是国家身份的王权中心,又有藏污纳垢的底层社会。吉利斯认为《李尔王》开篇的地图场景,可以见出一种现象学的空间批判。地图密切联系着身体的欲望。《奥赛罗》则写异域空间,展示两种时间序列。莎士比亚不失为他那个时代,甚至所有时代最伟大的世界主义剧作家。  相似文献   

14.
越剧《王子复仇记》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世界莎剧舞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越剧之花.越剧《王子复仇记》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借助于越剧的唱腔展现了《哈姆雷特》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之美拼贴入《王子复仇记》的情节之中,显示出元叙事的特点.这种经过拼贴形成的具有元叙事特征的越剧美,不同于作为话剧的《哈姆雷特》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在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莎士比亚走进中国到现在,已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翻译界、出版界、评论界等诸多领域对他长达百年的关注。中国也开始了对莎士比亚从文本、文化到历史、宗教等多视角研究的百年曲折历程。经历了起步与发展、初步繁荣、复兴与爆发和深入拓展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时期,中国都赋予了自己的莎学研究独特的风格。中国莎学走出了一条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研究之路。本文从史实入手就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做一个系统的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从而真实而客观地探究出完整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其中悲剧创作尤为突出。人文主义原则虽然遭到现实的挫折 ,但莎士比亚始终未能放弃 ,一直把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只是把人类前途寄托在道德改善上而无力变革现实 ,因此 ,往往使自己陷入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这样的心理矛盾产生了莎士比亚的抑郁愤懑的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17.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莎士比亚批评流派。它凸显莎士比亚研究的文化政治意蕴,从种族、阶级、性别、性以及莎士比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的视角对莎士比亚文本进行政治学的解读。它不仅与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文本对话,还跨越历史的空间与当下文化展开对话,这种历史的纬度使其显示出马克思辩证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经济是影响婚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莎士比亚喜剧中人物的婚恋状况进行剖析,可以反观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婚姻社会的影响。而当下我国的婚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关。尽管国别不同,时代也不同,但经济因素对婚姻社会存在的影响却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婚姻社会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今社会婚姻状况的了解,为我们理性认识新的婚变现象、正确处理婚恋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交流中,莎士比亚经典经常被借用,更是成为中国先锋派话剧的宝贵资源。受后现代手法影响,以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派导演在莎剧编演上多有强制阐释的不良倾向,存在着"轻文本""重形式""主题先行"等不足之处。先锋戏剧人在借用莎剧时,需加强经典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过分追求个性化、新奇化,在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的前提之下,遵循"期待视野"规律,以服务剧场和观众为核心,对原著作"有限的否定",找到原著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再塑经典,使其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9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在他的四卷本著作《莎士比亚》中第一次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877年英国学者道顿在其《莎士比亚入门》中将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我以为在以往的莎氏创作分期研究中,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莎士比亚开始创作的历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全部创作又以历史剧结束,而以往的分期研究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事实,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以往的分期研究常常把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误定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的开始,不恰当地、过分地强调了所谓莎士比亚创作受到“大学才子”作家的影响;(三)未能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潮流与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全方位的透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真实轨迹的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