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灯 《江汉论坛》2012,(9):100-103
和以往创作比较起来,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显示了他和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处理两者关系时创作主体精神姿态上新的探索。他笔下的"自我"和"他者"两个世界,完全隐匿了知识分子的视角,自然也没有显露出其在道德和知识上的优越感,作品通过建构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之间的一种平视关系,打破了以往知识分子创作中要么俯视要么仰视的姿态,从而实现了一种生命化的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张鹏振 《齐鲁学刊》2006,(5):106-108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极为可贵的自由精神和创造品格。她真正做到了自由抒写,运笔繁简随意,雅俗兼容,庄谐并存;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在继承旧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散文语汇。张爱玲这种自由抒写的态度和积极创造的精神对后世散文创作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我精神人格的守护--评陈染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波 《北方论丛》2004,(5):49-52
陈染在当代文坛永远是一个谜.她的创作独具一格,在中国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小道吃力行走.执著女性自我空间的守护与探索,对个体欲望的表达和肯定,对个体价值和精神的尊重,以她女性特有的视角抒写女性意识和人性的张扬,从而理性审视和反思了女性自我精神人格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萧红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描写而特立独行于主流的宏大叙事。在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中,她把她的儿童视角、主观色彩、忧郁气质和自由精神融入了那一个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叙述中,在呼兰河的人们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的生命故事里摸索到生命的应然与实然。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6.
陈染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残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一个个因生命"残缺"而孤独、幽闭、叛逆的女性形象.这种生命"残缺"意识与女性意识、孤独意识紧密相连,她试图通过女性写作实现女性自我的确认,在孤独之中追寻灵魂的完整,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虽然,她的小说因为性别的强调而突出了孤独,丧失了完整的生活空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女性生命"残缺"的执著抒写,使她实现了对"残缺"的认同与自我的承担,实现了女性灵魂的飞翔.她笔下的"残缺"也因此化作一种苍凉、旷远、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女作家中,丁玲可说是女性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位。她自觉地把抒写女性形象当作创作的第一要事。她从不忘摹画时代风云,但常常将它推至背景,而女性的情感、命运,女性的生存方式,女性的话语表达才始终是她最为关心的。在这方面,也许只有萧红与之相似,不同的是,萧红的笔凄美而忧伤,以女性的同情目光审视着呼兰河沿岸象牛马一样生活的女同胞们;而前期的丁玲(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则刚劲而执着的关注着妇女解放这一迟迟未得到解决的社会话题。时至今日,在梦珂(《梦珂》)、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阿英(《庆云里…  相似文献   

8.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她以独具的侠骨柔肠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1978年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至1998年发表的《无字》20年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人与爱的主题。在张洁一系列的创作中,有一部作品令人难以忘……  相似文献   

9.
理想与诗情——九十年代女作家创作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一批年轻的女作家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创作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文化观念上自觉地与男权文化中心话语疏离,坚持以女性话语方式抒写对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认识到今天男女平等的真正意义在于文化观念上的彻底平等;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清醒的理性态度解读生活的意义,探索生命的本质、揭示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更加注重主体生命体验,从社会层面与哲学本体层面上指向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实质意义,充分显示出九十年代年轻女作家自足的女性主体精神;另外青年女作家们对待性爱问题的情感取向,表现了女性心理深度,以女性话语方式传达出女性已开始走向性觉醒,标志着性爱观的进步。女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参预着社会文化的建构,在对现实的关注中也守望着理想与诗情。她们期待两性在文化观念上的真正平等,这是人类彻底的精神解放与人性自由的前提,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文化观念的革命正在悄悄地运行  相似文献   

10.
女性尊严的捍卫与颠覆--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虹 《江汉论坛》2002,(6):80-82
丁玲是一个对生活和创作极富探求性和开拓性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始终在以理性的思考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反抗阶级与性别的双重压迫,捍卫女性的尊严.《我在霞村的时候》突出表现了这一点.由于封建男权中心文化的强力统治和深广影响,小说在叙述对女性尊严的追寻与捍卫,表现女性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时,出现了话语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创作本意的悖离.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知名女作家陈华淑以创作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表现生活感受的叙事性散文,一类是记录游踪的记游性散文。这两类散文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常为许多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所青睐。可是在强手如林的文坛,陈女士的散文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激赏与赞许。新加坡作家尤今曾在《下笔慎重的陈华淑》一文中描述了她读陈女士散文的感受:“每每读完全一篇,我便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另一篇的出现。”这说明陈女士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散文是一种长于抒写性质的文体,所录人文者,乃是作者的真性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於梨华对我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 ,其作品最为感人的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三部作品 ,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分别代表了她创作思想上的成熟、深化与升华。从给她带来声誉的“无根的一代”、到与以往段落告别的“寻根的一代”、并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归根的一代”中 ,我们看到了作家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宋词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人类的存在价值不仅有着社会规定,而且自身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也是价值实现的必备因素。故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生存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一方面受时代感发,“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o,充分发挥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但另一方面,人类生命本身往往也构成为创作意识的内省对象,从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展现出个体的探求与悲欢,唐诗与宋词,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出此两类审美意识的创作典范。宋人对人的生存与宇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萧红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描写而特立独行于主流的宏大叙事.在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中,她把她的儿童视角、主观色彩、忧郁气质和自由精神融入了那一个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叙述中,在呼兰河的人们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的生命故事里摸索到生命的应然与实然.  相似文献   

15.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小可同学竟向我提出,她想给全班同学做一次诗歌讲座。我问清情况后满口答允,并预祝她成功。
  童诗创作课上,小可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讲了,她讲的是“押韵”。课前,她找来了一些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现代诗有叶圣陶的《几种树》、穆旦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长明灯》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着重抒写的是面对庸众的先觉者的悲衰,表现着作者明白、热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精神;然而,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作者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深沉的思索使小说在主题的揭示方面显得更为深切,艺术上则更趋成熟,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创作渗透了她的身世感,这使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她的《传奇》既真实地传达出作者的生命底蕴,也充分展示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天才梦'。  相似文献   

20.
谢聪 《南方论刊》2009,(5):91-92
琦君的散文包孕着童心、母心、佛心三个情感内核,是她人格和性灵最直接的流露,也是她创作理想的寄托,统摄在对人间大爱的抒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