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的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地理学范围内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面临挑战。直到20世纪80年代,旅游研究领域仍为经济学视角所主导,自90年代初起,旅游研究受到了文化转向的深刻影响,旅游活动的研究从讨论目的地逐步发展为研究旅游者本身。旅游现象的经济学视角逐渐让位于文化视角,从宏观社会角度转入微观社会学分析。通过研究旅游者行为、话语和想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旅游研究者长期忽视的元素,把旅游研究和其他问题区分开来,并趋于掩盖旅游发展带来或激化的社会不平等和统治关系等问题。在旅游的地理学研究回归到唯物主义方法的背景下,更充分地理解旅游业相关社会冲突,特别是为争夺旅游地空间占有权的冲突。文章以一系列旅游空间问题为出发点,以墨西哥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关注旅游发展带来的地方冲突,重点围绕土地所有权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理论成果为创立空间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特别关注空间的旅游开发中容易引发或者激化的社会矛盾。回归历史唯物主义似乎是一种鼓励旅游批判性评估的方法,有助于回避70年代盛行的基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弊端,并聚焦于目的地社会的旅游“影响”问题,表明旅游研究对更加全面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游客旅游感知是旅游者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国内学者更侧重对境内游客旅游地感知研究,特别是不同类型旅游者感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视觉行为是旅游者时间和空间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获取信息到产生认知的主要媒介,眼动技术能够客观、精确地分析旅游者视觉特征及关注具体内容,对于塑造目的地形象、预测旅游者行为、旅游广告营销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从可视化到量化、从实验室环境到真实环境、从二维到三维、从加工过程到加工机制等方面开展视觉行为研究,旅游者视觉行为研究逐渐成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的新趋势。研究从基于眼动仪的视觉行为数据采集、实验设计、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四个方面梳理视觉行为研究现状,指出:(1)眼动与问卷或深度访谈结合是旅游者视觉感知分析的必要基础;(2)实景眼动受环境影响较大,实验设计和样本获取存在难度,虚拟仿真可以提供更接近实景的实验环境;(3)凝视和眼跳是当前眼动数据分析的核心数据,瞳孔变化等能够反映旅游者认知负担与情绪变化的指标,需进一步探索;(4)当前眼动可视化高度依赖眼动仪自带软件,在时空间分析上眼动数据与GPS数据存在共性,Arc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能够更大程度挖掘数据内涵;(5)多元数据结合分析能够更全面地揭示旅游者行为,受制于采样频率不同,基于时间的数据配准是多元数据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九黄机场通航借助于改变出行时间、感知距离等旅游决策要素来影响旅游者结构与行为。对比通航前后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各特征变化,研究表明九黄机场对游客空间分布、年龄构成、收入构成、居住环境、来源地构成以及出游目的构成等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对文化程度、滞留时间和周边景点游览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就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九黄旅游网络结构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郭旸  胡雅静  林玥 《旅游论坛》2020,13(1):13-22
文章以上海迪士尼乐园外地游客的时空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主要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加以分析,同时选用网络游记数据加以辅助验证,补充描述旅游者的时空行为特征。文章采用运营商信令数据和UGC网络文本数据结合分析的方法,试图在数据使用方法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时空路径方法和时空行为的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外地游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主要表现为短期自由行特征。游客离开迪士尼乐园后选择的游览景点分布不均匀,旅游者轨迹点的整体分布具有中心城区分布密集、城郊分布稀疏的特点;迪士尼对周边景点的旅游带动效果较弱。外地来沪游览迪士尼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选择非常明确,游览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单一目的地型的线性旅游结构;旅游者对于其他旅游景点的选择更偏向于休闲旅游产品。游客的时空行为特点和行为模式特征,与旅游者来自的客源地、旅游停留时间、景点开放时间、旅游者同伴类型等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感知的重要方面。以现实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交叉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感知吸引力包括旅游食住购娱要素、旅游环境与服务、景观与设施设计三大因子;不同目的地偏好类型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不同旅游目的地偏好群体之间的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将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在乡村旅游情境下构建了旅游者感知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旅游型新农村价值提升路径。结果显示: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成本和社会两个维度仅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而管理服务、体验和资源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据此,旅游型新农村的建设管理者应以感知价值为突破口,放大绿色旅游效应,在引导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共进,进而提升旅游型新农村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宿作为分享经济在旅游领域发展的新业态,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为了深入剖析影响旅游者民宿体验感知的关键因素,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Airbnb用户评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依循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及选择式编码的三重过程,构建了旅游者民宿体验感知模型;借助ROST CM6.0软件从旅游者的正面评价及负面评价中提取高频特征词,分别对旅游者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城市民宿与乡村民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旅游者对民宿体验的感知贯穿于旅游前期待体验—旅游中感受体验—旅游回味体验这3个阶段,由体验期望、体验前准备、民宿周围环境、民宿核心场景体验、体验后评价等5个维度构成;旅游者对城市民宿及乡村民宿的积极感知因素具有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民宿特色和主客互动等方面;而消极感知因素具有差异性,配套设施和卫生条件是旅游者对城市民宿体验消极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旅游者对乡村民宿的消极感知受到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的高关联性和高敏感性使得旅游危机几乎无处不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风险感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行为选择,有关旅游者风险感知的研究是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的因素分为4大类22项,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可知对旅游者风险感影响较为显著的有危机发生地获得外部救援的能力、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客观报道、对危机事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危机发生地的相关恢复计划和措施、来自周围人的影响、性别、政府部门的态度及表现等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者对区域气候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将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并最终对其旅游动机产生影响。当前研究表明,气候因素与目的地旅游需求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全球气候变迁将导致旅游者寻求较高纬度和较高海拔的,气候凉爽的旅游目的地。而短期内的特殊天气事件更是对旅游需求具有极强的作用效果。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还包括旅游者对特殊天气事件的行为反应等诸多方面,因此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国内外学者共同去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文化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引力源,文化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绍兴文化独具魅力,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典型性.此次调查以绍兴为例,采用问卷调查、非正式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态度及消费习惯、对绍兴文化的整体感知、对绍兴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评价及文化旅游行为偏好等角度,得出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特征和趋势等分析结论 .  相似文献   

13.
旅游意象是区域旅游发展为旅游者形成的综合心理感知,旅游意象的完善和突出对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宝鸡旅游意象主要包括悠久历史、名人文化、炎帝与周秦文化、青铜器之乡、青山绿水等内容,宝鸡旅游深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对以上旅游意象的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4.
摄影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摄影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真实的旅游经历,建构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围绕人口统计学因素、出游条件、摄影条件分析了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群体特征;并依托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在研究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摄影需求的发生、摄影动机的构成和发展、摄影行为特征三个问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基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动机,而且两者在拍摄对象和拍摄用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拍摄时机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羡余是旅游者预算约束、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的部分资源的闲置现象,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变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理论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化的基本思路与常用策略,主要包括资源管理协同化、产品开发差异化、市场定位细分化、形象策划创意化、交通连接便捷化。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旅游者对旅游地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感知行为效能”和“地方依恋”这两个与旅游情境下环境负责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一个解释和预测旅游者自发的环境负责行为意愿的整体模型得以构建。针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51位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不仅取决于其对自身得失的理性评估,还受到感知行为效能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显著影响,尤其是旅游者与景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认同对其环保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均具有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我国旅游地和景区可持续发展应突破传统的管理规制路径,探索通过感情维系、效能培养、规范树立等创新措施,培育和引导旅游者自发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准确的形象定位可以帮助过境旅游地在旅游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部分旅游市场。旅游过境地旅游资源是其定位的基础,旅游者的感知是其定位的核心。文章以广西贺州市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旅游过境地资源条件和旅游者的感知树立恰当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以需求侧为视角,以广义的生态旅游者为出发点,对旅游者的支付意愿进行讨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旅游者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的概念模型,在用实际调查的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讨论环境态度、生态旅游意愿、价值取向、生态旅游感知以及生态旅游满意度等对旅游者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的影响,据此从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改革市场行为激发生态旅游意愿、加强旅游管理提升生态旅游感知、多种途径提高生态旅游满意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者对景区旅游产品评价多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入手,但从深度体验视角,真正影响旅游满意的只有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核心价值评价可从可感知、可理解和可参与(体验"三性")三个层次进行.可感知是旅游者感知景区产品的方式和内容,它是深度体验的先导和基础,呈现出首映效应特点;可理解是旅游者对景区产品的融入性感知,是深度体验的第二进程,呈现递进性特点;可参与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融合性感知,是深度体验的最高境界,呈现同一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了解在具体的旅游情境中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体验的生成过程及结果(包括内容和质量)。采用旅游符号学的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体验状况与旅游动机、旅游者行为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符号解读是旅游者与旅游场互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者对旅游元素的关注程度、对旅游元素符号意义的解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为正相关。雨花台烈士陵园旅游者体验存在多样性和层次性,其中,崇高是旅游体验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