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协商民主体系至少应当包含三个基本层次:(1)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过程;(2)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过程;(3)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过程.可以把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称之为“政治协商”,而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和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统称为“社会协商”.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具有间接民主的性质,而社会协商具有直接民主的性质.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社会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2.
3.
由于民主涵义的复杂性和实际操作中的选择偏好,当前中国高校在民主管理模式上往往重视代议民主,而轻视或忽略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代议民主的必要补充,它有助于解决代议民主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维护广大师生合法权益、提高高校公共决策质量、培养师生公民人格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中国高校的协商民主管理模式建构,可以在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事务的公开性、参与问题的价值性、参与过程的论辩性、参与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重点展开,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奠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协商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晚期出现的协商民主理论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民主理论模式,它可以在古希腊民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原始存在,它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协商民主强调民主的协商性、决策的合法性、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和替代。  相似文献   

5.
和谐宗教关系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有助于促进宗教管理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宗教的理念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宗教管理的完善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宗教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致力于建立多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使人们在浓厚的民主参与体验中实现个体偏好的转变和汇聚,而非简单甚至粗暴的"被代表"和"被聚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实现了对传统民主形式的超越。作为一种民主范式,中国式协商民主应基于系统性和统驭性的视角,通过顶层政治构建重塑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层政策创制提升协商民主的主体效能,并以基层治理民主开辟协商民主的实践进路,从而以多元化、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应对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协商民主产生争论和分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协商民主理论试图调和协商与民主两个内在矛盾的理念,事实上,在“协商”与“民主”之间,存在着至少四种不同的政治形态:一是既不协商,也不民主;二是协商,而不民主;三是民主,而不协商;四是既协商,又民主。协商民主理念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理想,它为审视和批判现实民主运行的缺陷提供一个可靠的价值基点。  相似文献   

8.
协商性民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协商性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应该通过协商而不是金钱或权力的途径进行,而且协商决断的参与度应该尽可能平等和广泛.协商("沟通力")是通过社会价值规范、传统和语言实现社会协调的媒介,它以市民社会为制度核心.本文首先对协商性民主的社会理论基础进行审视,然后指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层及协调机制分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两个悖论,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独特的沟通力,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协商民主在政治、伦理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89-195
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不断取得进步,其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也在逐步完善,但尚存协商民主制度平台不健全和缺乏可操作的规范程序等问题。阻碍党外知识分子在协商民主建设中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可从思想认识、法规机制、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未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协商民主作用的主要措施有树立民主意识,提高参与者素质;完善党规国法,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创新协商形式,设计可操作性程序;在具体落实层面上,要继续发挥好党外知识分子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中的作用,还要向基层协商拓展。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语境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民主理想中,公民参与一直居于核心的地位.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对于理解民主政治尤其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它不仅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使古老的公民参与理想得以复兴,然而它也面临着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卢瑾 《学术探索》2011,(2):21-25
在西方民主理论中,消极保护个人权利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造成了强调消极保护与强调积极参与的民主理论的此消彼长。但事实上,二者不能完全分立,需要找出调和他们的方案,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协商民主理论——为寻求消极保护与积极参与提供了平衡机制。虽然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西方民主的演进有着本质区别,协商民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但对中国仍有诸多启示:一是通过公共协商机制,加强基层民主,促进公民的有序参与,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二是采取选举与协商并举的民主模式,在完善选举制的同时,加强公共协商,为保护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在我国的实践和运用,形成有四川选举民主模式与浙江协商民主模式。前者以自由、公开、竞争的选举为主要特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协商民主作为有效补充,其发展前景堪忧;后者为民众搭建了一个与政府平等、自由、自愿进行沟通、交流、协商的公共对话平台,拓展了基层民主,但由于缺乏选举民主的作前提保障,其也陷入了发展困境。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必要补充,而选举民主是协商民主的前提保证,二者共生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有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民主对话的性质能使决策更具合法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也可以使决策更科学合理。因此,应采取培育公民社会、构筑协商平台、完善协商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协商民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对社会协商起着理念渗透与实践导向功能,而社会协商则是协商民主社会场域内的具体化、路径化。受历史条件、社会复杂性的制约,社会协商的发展困难重重。为此,必须在政治文化层面上,积极培育公民的协商精神与提升社会公共理性;在组织生态层面上,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制度构建层面上,促进社会协商的制度化建设,构建“个人—社会—国家”互动的协商格局。与此同时,规避社会协商过程中的“过度性”协商与“抽象性”协商,强化社会协商的“真实性”。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协商的实践路径,实现社会协商发展的具体化、广泛化,继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协商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发展民主,可借鉴一些西方的民主理论。公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中介,而协商民主则充当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工具,民主政治就是两者的契合点所在。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看,民主政治是公民本位的回归;从协商理论的视角看,民主政治是保障政策合法性的根本制度,两个理论对政治的挑战,决定了民主的必要性。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多向度的"前进",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必须和健全的协商民主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是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的超越,它代表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的产生与多元文化背景有关,它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对当今学校教育有诸多启示:(1)克服学校管理中的威权主义,鼓励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民主决策;(2)通过学校民主教育,培养民主公民;(3)通过协商对话,形成民主共同体的课堂生态文化;(4)构建协商课程。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适用于社会诸领域。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它应该赋予参与者同等的话语权,把所有与议题相关的群体都纳入到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学者等中立方的监督作用。这些规范要求可以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提高经济生产效率,消除分配不公现象;能够帮助协商各方消除误会、达成共识,有效进行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境域的变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协商民主思想,并发展了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丰富和深化了我国的协商民主思想,为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石志刚 《阴山学刊》2021,(1):106-112
基层社会治理在我国迈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从协商民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协商民主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商民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对策三个部分分析,可以对协商民主进行新的诠释,以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社会治...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空间,而BBS(网络论坛)则给网民营造了一个群体交往的新空间。BBS的信息传播扩大了公民参与政治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在BBS中,人们可以便捷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见反映变得更加敏感,参与方式更加直接化。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BBS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BBS上的舆论已经逐渐产生对公权力的监督功能,在BBS上形成的团体已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