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绘本游戏是基于对绘本阅读整体性功能的认识,通过儿童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快乐的游戏,以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游戏活动。“课程创生”视域下绘本游戏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都是多样的。借鉴课程创生的内涵和特质理论,在指导绘本游戏时应以游戏精神为引领,通过游戏形式对绘本情境与儿童经验进行整合和补充;以儿童本体为前提,通过游戏形式对绘本个性化解读进行呵护和支持;以情感共鸣为目标,通过游戏形式对绘本思想情感脉络进行梳理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愚人节曾经是中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狂欢节庆。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愚人节并非只是低级教士的节日,它实际上囊括了各个阶层、性别和年龄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愚人节狂欢游戏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纪法国“共同体”式的生活状态,即包括各级教士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这是因为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实际的和想象的威胁,因而需要通过某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来驱逐这些恐惧,同时团结一个社群的全体成员共同面对这些困难,愚人节的狂欢游戏正是这样的一种仪式。14-15世纪,深重的社会危机动摇了传统的教会和社会体系,教会开始把愚人节活动驱逐出教堂,进而禁止教士参加公共游戏活动。这些演变导致中世纪的“共同体”开始解体,并造成愚人节在16世纪中叶全面衰落。  相似文献   

3.
顽主型人格同样是对现代社会反抗的一种病态人格体现 ,是在焦虑中走向狂欢纵欲。从地点 :狂欢节广场式场所 ,活动 :各式游戏 ,道具 :假面等角度看 ,顽主人格是一种对民间狂欢节活动的复活。它所代表的狂欢节精神主要体现为无父与笑谑 ,而王朔的身份正是民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吴颖 《新天地》2011,(7):53-53
民族的、本土的才是最经典的,民间的本土游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只瑰丽奇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娱乐性、教育性、趣味性,不受时间、场地、人数、材料等限制。伴随着琅琅上口的童谣,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深受幼儿喜爱。“民间游戏”是一种媒介和载体,流传已久,如同“世界名著”。内容浅显,但内涵非常丰富。民间游戏活动真正的内涵,让这些失传已久的游戏回归于我们的孩子,拓宽他们的游戏视野。本文从民间游戏的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倡导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游戏人生”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常被提及,其含义看似很简单,不外乎是指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就仿佛是对待游戏时的那样——轻松、随意与自由。一旦深究却发现,原来其中包括更丰富的内涵,而一般意义上对它的理解也只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以伽达默尔的“游戏”学说为出发点证明,人生的确是如同游戏一般,即人生游戏;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人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节庆民俗中的狂欢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现象经历了从欧洲民间狂欢节到狂欢化文学,从狂欢化文学到狂欢文化,又从狂欢文化到旅游狂欢文化开发的传播与演变过程。节庆狂欢文化在当前中国旅游业界倍受青睐,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各地纷纷不约而同地策划、举办各种名目的狂欢节,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相当可观。中国不少节庆民俗包含着同西方狂欢节类似的“狂欢式”,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旅游开发的新亮点,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利用狂欢文化应当遵循七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论专著,赫伊津哈为游戏精神在当代的高扬作出了无法抹煞的贡献。虽然,赫伊津哈的理论不免给人以泛游戏论的印象,但他赋予游戏的高度严肃性与极富包容性的人文精神不但为游戏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更为人类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特别的游戏视角。他的游戏精神在现代以及后现代人文科学论域中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巴黎圣母院》的狂欢节中,雨果描写了五花八门的、多层次的民间游戏:卡西姆多参加的“怪笑比赛”和“广场游行”,形式粗俗、怪诞;爱斯梅拉达的“广场卖艺”和“山羊识字戏法”, 充满幻想和象征;克罗德的密室炼金术却弥漫着神秘阴森之气。这些游戏成为人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内涵,造就了人物各异的特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义,由此形成了卡西姆多、爱斯梅拉达及克罗德人物形象的“三重结构”。这正是雨果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狂欢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从中世纪民间狂欢节入手抽象出具有对话性、双重性和超越性的“狂欢式”生活的特征,并进一步在文学分析中提 炼出“狂欢化”的概念。根据他的狂欢理论,游戏的儿童具有狂欢的品格,儿童游戏精神的缺失导源于人类狂欢精神的陨落。 狂欢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对话性的亲昵应当是师幼关系的应然状态;狂欢的超越性为理解儿童的“反常”行为提供了新视 角;狂欢主体的沉浸式参与启发了教师主体精神的回血路径;“狂欢式”生活的“生活游戏化”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程游戏 化”和“游戏课程化”两者的包容和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Moon 《新少年》2013,(Z1):2-3
每年二月中旬或下旬,在巴西都要举办盛大的狂欢节。届时,巴西的街头、海滩、桑巴舞场和露天舞台便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在巴西,最负盛名的当属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开幕当天,市长亲手将城门的金钥匙交给被称作"莫莫王"的"狂欢节国王",象征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正式开始。自此,在长达一周的狂欢节中,整个里约热内卢城都  相似文献   

12.
"浴女"母题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浴女"母题以女子沐浴生子为基本情节,以水生殖崇拜观念为文化底蕴,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发展历程。本文论述了"浴女"母题的演变轨迹、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揭示了其传承与演变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浴女"母题无论是在民间文学中还是在民众生活中,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全球最大的网购狂欢节进行介绍,主要从狂欢节的表现、缔造者、发展由来、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加以叙述,看一个单身青年自嘲的普通日子如何蜕变为全球最大网购狂欢节,看电子商务王国及狂欢节缔造者的思考,看一个想法、一个豪言壮语如何变成影响数亿人的现实。希望青年学生对“双十一”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有所认识,并引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沈坚、唐运冠在《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愚人节曾经是中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狂欢节庆。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愚人节并非只是低级教士的节日,它实际上囊括了各个阶层、性别和年龄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愚人节狂欢游戏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纪法国“共同体”式的生活状态,即包括各级教士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这是因为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实际的和想象的威胁,因而需要通过某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来驱逐这些恐惧,同时团结一个社群的全体成员共同面对这些困难,愚人节的狂欢游戏正是这样的一种仪式。14~15世纪,深重的社会危机动摇了传统的教会和社会体系,教会开始把愚人节活动驱逐出教堂,进而禁止教士参加公共游戏活动。这些演变导致中世纪的“共同体”开始解体,并造成愚人节在16世纪中叶全面衰落。  相似文献   

15.
舒曼作为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富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狂欢节是欧洲宗教节日的一部分,在《圣经》中有所记载。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宗教活动,可看出狂欢节起源的宗教意义;巴赫金本人的世界观具有宗教性,由狂欢节衍生的狂欢理论起源于宗教仪式,如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狂欢理论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中世纪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狂欢理论的思想渊源、叙事方法、表现内容、精神诉求,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狂欢节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狂欢理论也是西方古希腊、中世纪宗教哲学的衍生物,只不过是在当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日益淡化了隐含其间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7.
“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然而也是一个歧义诸多、意义模糊的概念。由于对这一概念理解上的不明晰,导致当今关于“如何以游戏精神启发实践”的诸多探讨缺乏共同前提,从而阻碍“游戏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建构独立的自我生长空间、焕发其自给自足的生命力。在此意义上,作者从游戏精神与游戏的关系、游戏精神的意蕴重审两方面重新审视游戏精神的应然状态,试图为游戏精神“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妇女文学的女主人公常以游戏式的态度对待人生。本文描绘了这一著名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它的包括揶揄、索取、玩世、享乐在内的多重内涵,指出它的形成主要由于新女性们对五四后妇女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妇女解放边缘化的逆反心理,也由于半殖民地都市商品文化的浸染,还由于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游戏人生”是一笔有意识歪写的叛逆,生动地反映了五四后10年新女性思想感情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但它的内涵,却不仅仅是狂欢。团圆,浓缩了无法割裂的情,凝聚了难以言述的爱——白发双亲日复一日的倚门遥望,天涯游子难以排遣的羁旅情怀,“牛郎织女”魂牵梦萦的刻骨相思……无尽的牵挂,无尽的念叨,到了此时,全都释然。——樊金荣  相似文献   

20.
"游戏人生"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常被提及,其含义看似很简单,不外乎是指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就仿佛是对待游戏时的那样——轻松、随意与自由。一旦深究却发现,原来其中包括更丰富的内涵,而一般意义上对它的理解也只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以伽达默尔的"游戏"学说为出发点证明,人生的确是如同游戏一般,即人生游戏;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