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人日益强烈的"自由"愿望,使信息人理论有必要研究信息人对于"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的生存依赖.在"天时"和"地利"所表达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意义上,可以有效地诠释"中国关系"对于中国管理实践的价值;正像"货币信息依赖(即理性经济人)"成为经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空间信息依赖"和"时间信息依赖"也将为"空间经济学"与"时间经济学"的完善提供人性假设的逻辑基础.同时,理性信息人的"空间信息依赖"与势科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则为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国管理实践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在国家和地区的层面上提出自主创新的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吸引人的领域.对二者关系研究进行文献的梳理回顾,有助于提出针对中国发展实际的相关政策建议,也是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文献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正>现在,网络正在成为"消失"的技术,因为它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难以分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人预测2020年互  相似文献   

4.
题记魏柳南当初也许并没有想到,他真实记录的一部书会成为各国研究界的舆论焦点。而你也许也想不到,这个起着地道中国名字、反对"中国威胁论"的先锐人物居然是一个法国人。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要充分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公正观的叙事语境、治国理政意涵、人格尊严意涵、伦理意涵、人际交往意涵,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中公正观的时代局限,即过于强调君子身上"义"的本质、过于维护"礼"的各项等级制度、过于注重"和"的价值取向、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差等尊卑"的存在。中国古代公正观的当代价值在于:有助于实现个人与群体利益关系的转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社会改善民生实践中公正思想的贯彻落实,有助于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发现,虽然关系的亲疏仍是影响中国人人际信任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已并非唯一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品、能力、交往过程等理性因素在信任发生的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人际信任模式正由"亲而信"向"利相关"转变。现代性与高风险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急剧的社会流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短期交往,人与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从实质来说它应是社会化的含义,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规律。1997年,"拍卖"成为中国社会的十大流行语之 "拍卖"一词超出了经济范畴,成为有些人攻击"中国在搞私有化"的口实。中国,真的在悄悄地进行着"私有化"吗  相似文献   

8.
陆清华 《科学咨询》2003,(18):17-18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如何应对这次新课改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提出抓住"一个关键",摆正"两个关系"的应对措施."一个关键"即教学评价改革,"两个关系"即教和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情境钝感"、"情境敏感"和"情境效应"3个阶段,情境理论化成为基于管理实践实现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为了有效推进情境理论化的研究,应该从环境、组织与人的交互作用和动态演化来理解企业所处的情境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为例,分析了情境理论化的2个途径和4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提出以市场分割性为对象,研究市场分割性的情境效应,应该是实现中国情境理论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对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控制,使道德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真正缺的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与道德思维的训练.于是我们提出: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重建新的道德精神,努力生成新的道德主体,这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解决现实道德困惑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延元 《决策》2013,(8):44
在享誉华夏的"文化名酒"阵营中,"中华第一贡"古井贡酒无疑是一枚光芒闪耀的璀璨明珠。2012年3月,古井贡酒以"最具东方元素"的品牌文化个性,跻身"中国十大文化名酒"之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龙文化"贯穿这条历史长河,中国号称"龙的国度",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三大独特个性成就了"古井贡———中国龙文化第一酒"的品牌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2.
透过社会网观点看本土管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超  罗家德 《管理学报》2011,8(12):1737-1747
在社会网理论架构下,合理的治理机制和社会结构实质是在密网与疏网、结构洞与密封团体、耦合与脱耦、自组织与层级治理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中国人社会行为与网络结构特质是"差序格局"和"情境中心"的,因此"圈子"、"熟人关系"(人情交换)、自组织治理机制是理解中国本土管理之道的关键所在。中国本土管理思想与社会网观点有契合之处,社会网分析可以为研究中国本土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路与领导思维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世界熟悉、探讨和追寻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人的自豪,党与时俱进的理念,也实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袁泉 《领导文萃》2015,(4):37-40
1924年,所谓"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时代周刊》创刊于1923年,如果早创个十年八载,想必这个第一不会是吴总司令。至少在1916年,有两个人可能成为这个"第一",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蔡锷。1916年中国的主角无疑就是这两个人。说袁世凯是主角应该无人反对,而说蔡锷是主角恐怕会有人质疑:难道唐继尧不是吗?孙中山不  相似文献   

15.
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本文从中国文化或文化心理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关系营销的基础。基本结论如下:中国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本身;关系营销是中国人人际关系活动向市场活动或经济活动渗透的一种自然取向,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中国的关系营销与西方的关系营销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有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内涵,这为关系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关系营销的一些问题(如操作性问题),有可能通过对于中国文化中关系行为的研究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关系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而在中国这样的新兴资本市场国家则刚刚起步。如何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研究投资者关系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发展现状,提出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以期能抛砖引玉,推动投资者关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相似文献   

18.
刘军宁 《领导文萃》2013,(18):25-27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变革,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价值中枢是人文主义。对中国而言,人文主义的觉醒和归来,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使命就是要复活长年冬眠的灵魂,使每一个人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平等的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与观念的开放过程。这样的复  相似文献   

19.
哲学何以在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巍 《管理学报》2014,(6):781-787
《管理学报》曾相继发表过4篇讨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论文。在简要评述上述4位学者在"问题意识"、"立场/主张"、"研究取向"上的异同后,进一步讨论了"哲学在场"与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关系。然后,结合自身哲学观形成的简要历程,认为"西方哲学在场"足以支持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当下的挑战不在于是否要创建基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范式",而是如何改善研究者的态度、接近事实以及提升研究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杀熟"现象是中国社会经历转型期所突显出来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遭遇传销"杀熟"的案例进行调查,分析了"杀熟"行为的特点和互动过程,并进一步从本土社会研究的视角来透视"杀熟"现象。传统社会的人际信任建立在稳定的、不流动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信任作为面临风险时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在低风险的传统社会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当"熟人"关系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伦理实体崩溃,而处于雏形状态的市场经济又缺乏相应的行为规范,"杀熟"现象便产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