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灵异遍布的世界.在此观念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肉身不死的观念,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也应运而生,其间由于燕齐方士的运作,遂使求仙成为战国中后期的社会风尚.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的,最终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1):48-54
从东晋到南宋的近一千年间,"梁祝"传说的文本化,基本上停留在"史料"的层面,唐宋时期初步受到文人的关注,直到元明清时期,其价值才被充分发现并被吸纳到文艺创作中来,这是推动"梁祝"走上早期经典化路径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体现出了对于"梁祝"传说的空前兴趣,在戏剧、小说、诗词和散文创作等领域内,均出现了以"梁祝"为主题的作品。文人"创作"因素的加入,对于"梁祝"这一"文化母题"的流传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梁祝"故事的叙述方式日益精致化、典雅化,实现了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文人的自律意识从先秦时期重物重义的义利观,到秦汉以降儒家的人格精神,出现了数次大的波动。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社会伦理诸方面寻找原因,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自律意识,因为受到因袭的重轭而始终难以真正"超脱"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仍然在"参与"与"失落"中间徘徊,而缺失更具意义的社会批判与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隐逸现象是波及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魏晋时出现的神仙道教也深刻影响着古代文士们隐逸山林的思想和情趣。求仙访道是为了长生成仙,山林隐逸是为了避世求全,二者终极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历史上许多道士即为隐士,而许多隐士同时就是道士。求仙使隐居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使隐居行为更富神秘色彩、更加超逸,也使隐居者的人生更趋诗化。而隐居山林也是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也成就着士大夫们的求道修仙之梦,让他们在清幽的隐居生活中享受到了仙界的自由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十九首》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诗歌开始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试论历史上的文人入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文人的大量入蜀,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文人入蜀主要有宦游、避难、贬谪、漫游等几种形式。历史上文人入蜀,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入蜀,不仅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且对四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曹瑞娟 《殷都学刊》2010,31(3):116-120
"怀才不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唐代士人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遇"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用人政策有关,也与士人信奉儒家用世哲学,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胸襟抱负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三大支柱的儒、释、道三教发展至宋代,呈现出融合之势,对宋代文人的思想结构、文化性格和处世心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进而使其作品中的"怀才不遇"主题大为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涂岩 《理论界》2010,(3):191-193
封闭性社会和开放性社会是指社会交往的程度和状况。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的过程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占有关系、交换关系以及人本身的综合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共同主题,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在追赶现代性实现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也在实现着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开放到更加开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成淼 《文史哲》2005,(3):54-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死亡主题的散文作品不断涌现。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集中地、突出地、反复地出现死亡主题的散文作品,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当代散文对死亡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反映出当代散文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深刻变化,反映出作家心灵的日益健全,更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日渐成熟与壮大。一个敢于直面死亡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一个敢于直面死亡的民族,才是坚强的民族。这是研究当代散文死亡意识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12,35(1):139-146
汉代文学社会批判主题的形成与嬗变与当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应汉初吸取前朝经验稳定政权的时代要求,《新语》《过秦论》等一批作品涌现,形成了"过秦"的文学批判主题。这一主题被武帝时期作家沿承。昭帝时盐铁会上,贤良、文学对武帝弊政给予猛烈抨击,不仅借批判秦政影射武帝之失,而且借褒扬文帝时政批判武帝扰民政治,更多直接批评武帝时政,延续并深化了汉初以来的"过秦"主题,并由"过秦"转向"崇文过武",对此后汉代文学的社会批判思潮影响至深。不独昭显了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更体现了独立的批判精神与深厚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大多数最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虽然"男女"在历史上作为儒家社会组织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人学者广泛论述,而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注则在近年来才出现,社会性别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
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诗歌意象出现了更新气象 ,诗坛新变记录了近代文人的心路历程。这种现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转型 :既是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也是时代思想风貌的深刻反映。“箫”与“剑”的意象组合 ,寄寓着近代文人的新型人格理想 ;“轮船”等科技新事被营造为诗歌意象 ,表现了近代文人的求知热忱 ;“山”与“海”的意象组合 ,体现着开放意识和文化守成 ;“破钵芒鞋”意象则流露着近代文人的迷惘和寻觅。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昌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哲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在"林泉之志"与"民胞物与"思想的感召下,文人们走进自然,与山水交友,山水吟咏变得更为普遍化和日常化。这与前代文人倾心自然的精神文化传统有关,更与宋代哲学繁荣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看,宋代文人向往自然的"林泉之志"、与物为友的"物与"情怀以及渴望身心自由的"野性"之咏,皆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而在此思想基础上大量涌现的山水诗作亦呈现出生机之美、纯净之美、和谐之美等种种生态美韵。  相似文献   

15.
论元末明初隐逸词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是元末明初文人词的重要题材,战火不断、政权迭更的历史发展现状,使这一时期的隐逸词具有了自身的时代特征。隐逸文学中追求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的理想主义主题至此被韬光养晦、保全性命的现实主题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改朝换代对作家心灵产生的震撼最为强烈,一次是秦朝的灭亡,一次是明清易代。如果说明清易代给文人造成的是天崩地坼之感,那么,秦朝的迅速灭亡,在汉代文人看来无异于天翻地覆。纵观西汉二百年间的文坛,几乎每个时期都能听到这一变故撞击文人心灵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回响,其中有政论家的纵横评议,也有历史学家的客观描述。《史记》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在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的同时,通古今之变,为汉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对今天仍然富有启示作用。一秦朝迅速覆灭所产生的历史反响不但有贾谊…  相似文献   

17.
程丽娜 《船山学刊》2010,(3):167-169
魏晋六朝时期,"哀美"开始成为艺术审美的风尚,成为文人自觉的追求,表现哀美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逐渐放出了异彩。究其源头,"哀美"自有其深厚的历史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圣贤理想与英雄业绩在社会理想产生、确立、发展和变更的过程中,有两种人的历史作用尤为引人注目,一种人是新社会理想的倡导者,即所谓精神领袖或思想"圣贤";另一种人是自觉地率领痴迷若狂的民众去实践圣贤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的实干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英雄"。在一个旧的历史时期行将灭亡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伊始,当旧的社会理想已经失去了感召力而新的理想尚未出现之际,思想圣贤就会应运而生。如"世界历史的轴心期"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普罗泰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大雄(筏驮摩那)…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为元王朝"死节"、"殉难"的进士达42人之多,死于安庆之难的余阙尤被推为这一类"不负科名"之士的代表.作为一位死节之士,余阙的出现,是儒家入世思想深刻影响元末士人的有力见证;作为一位色目文人,余阙的出现,又是元代少数民族文人群体彪炳于文坛的一个缩影.余阙、泰不华、萨都剌、丁鹤年等少数民族文人的出现,与元代民族融合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