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美学史上,美学家分别从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统一的对象之中探索"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客体"中探索美,美化了人类使用的工具、物品及生活环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可能。在"主体"中探索美,张扬了人类的个性,使人类最终挣脱宗教的束缚,从而促使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探索美,促使人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从而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以生态学的眼光检验自身的实践行为,使生态文明的建构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美的“客观社会性”说虽有一定的价值,但亦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只讲客观不讲主观;只讲一般、整体的社会性,不讲个别、具体的社会性,是不全面的。美不是一种社会存在,而是主客观相遇合后的一种创生。 相似文献
4.
5.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为有价值,这是他从美学角度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解释和辩护.他的生命关学是用狄奥尼索斯学说解释生命存在的产物,视艺术为个体生命所能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尼采认为美是主体的生成,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存在之思和生命之美,也是他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在日益向“媚美”沦落的功利社会里,康德那承继于柏拉图的“理念”的“美的理想”以一种虚灵而不虚假的存在导引人们对事物理想状态的眺望和孜孜以求,而对“美的理想”的追问本身就燃烧着人生终极眷注的热情,它也唤起人对理想境地的那种“善”的价值的趣求。 相似文献
9.
萨特"批判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人"交互关系"的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的辩证法"是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关于实践集合体的理论>中对他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的称呼.关于总体化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交互关系问题的理论,是"批判的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规律的形式描述和对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的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论述.这些描述和论述,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积极的辩证思维的合理探索,表现出后期萨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其明显的理论局限性.而其中在有关问题上提出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批评,则彰显出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0.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人的有限性问题;其次,对人的有限性进行追问,将人的有限性深化为"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最后,"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被解读为"视"之方式的有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存在本身的遗忘,而要克服此"有限性"和"遗忘",就必须赢获时间视野。依循《康德书》追踪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对于把握海氏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李志宏教授在对张玉能先生等所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理论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时,虽然美其名曰"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但他却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不但没有达到对新实践美学论的"修正"之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美"概念作为名词缺乏合理性,因为"美"字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存在物;"美"与"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本质"视为一种实体;认识论美学思维不理解关系本体论思维成果;逻辑思维错乱;简单地否定美的本质;不明白"能指"与"所指"两个语言学概念的含义,对其进行错搬滥用;误读西方分析美学,并将其美学观点生搬硬套,脱离美学实际。李志宏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西方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逻辑思维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只能以认识论思维而不会以关系存在论思维思考美学问题。"美"的确是难的,但并不能因为美是难的就否定"美的本质";恰好相反,"美无本质"才是真正的伪命题。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性质状态。要认识美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将认识论思维转化为关系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在我国逐渐推进,这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公共管理至关重要.从多维度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支撑之考察表明,为公民提供服务,满足公民的需求,乃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服务乃是政府的本质特征,建构服务型政府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相似文献
15.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需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定义,人类劳动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表明,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人的方面表现为劳动主体,自然的方面表现为劳动客体,劳动只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凡是劳动成果都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作用的结果.从劳动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规律等基本概念,由此实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创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集中表现出凌空飘逸的人物形态美、写意风格的朦胧美、诗化创作的抽象美及其意识流写作的奇幻美.在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下,伍尔夫又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在诗歌的意象中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感受,认知自我存在的方式;在意识流的写作空间里寻求和感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上,<闹鬼的房子>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又呈现了深刻的主题,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