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3.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4,(3):131-135
“作为NP,(S)V P”构式表达的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某种预期;构式中的“NP”与“VP”之间存在着相对固定的联系;该构式具有主观性、能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表祈使义的反问句"VP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时期的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VP不是?"可以是表示提醒义的反问句,也可以是表示确认义的反问句.但在明代,"VP不是?"还是一种表示祈使义的反问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尤为突出."VP不是?"相当于"VP不行(吗)?"其基本的语用意义是表示祈使,但还有表示责备这一附加的语用意义,责备程度有轻有重.  相似文献   

5.
张金圈 《兰州学刊》2010,(7):157-160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6.
王志英 《学术探索》2013,(11):74-76
“不是X,而是Y”既可以否定语义真值也可以否定非真值,否定非真值时属于元语否定,并且已经固化为一个很成熟的构式,其构式义表示强调义。此构式是在语义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产物;此构式形成以后构式与构件相互压制,使得此构式更加成熟化和抽象化;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策略,可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视角,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3,34(2):138-141
根据"反预期"理论,"哪里是A,而是B"构式从语义来说,它主要表示三种意思:1)不是A,是B;2)形为A,实为B;3)不仅仅A,而且B。在语用方面,它往往通过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以增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VP+去"是一种常用构式,而其构式意义却体现出三种意义,即表示方式状态类的意义,表示目的的意义,还有二者兼表的歧义。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是与"VP"和"去"的语义关系特征以及"VP"的语义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丁加勇  易磊 《云梦学刊》2009,30(6):136-140
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爱V不V”结构能够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缺陷。“爱V不V”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结构本身赋予,结构具有不完全推导性。“爱V不V”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语义偏移,是构式多义性的表现。“爱V不V”构式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和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11.
构式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生成的,句子意义不是单纯的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的相加,句法结构本身也具有某种独立的意义,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文章主要就"V+起来"结构分析其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类流行语探讨"V的不是A,是B"这类构式,在论述了传统构式和新构式的区别之后,尝试性地从修辞、认知、语用视角观察这一语言现象。"V的不是A,是B"构式从拈连和隐喻解读,说明这一表达的简练、含蓄;从原型范畴理论、惯性压制角度来理解新构式是对传统构式的传承和变异;从语用标记说明这一构式具有凸显语义焦点的作用。最后总结"V的不是A,是B"的广泛使用,既是修辞、语用,也是认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构式"好你个+X"由表反语的形容词"好"与负面评价构式"你(这)个+X"组合而成,这是词汇与构式义顺应的结果,构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负面评价。不过词语对构式也有压制,依据"X"的不同,构式的评价强度体现出层级性与可商洽性,可以是谩骂、斥责、批评、嘲弄、抱怨、不满、委屈、无奈等。构式"好你个+X"在使用过程中"X"扩展到了动词性结构,"你"也抽象化。  相似文献   

14.
"不V白不V"构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相当于"(即使/如果)不V,(也)白不V"。它通过否定之否定达到对"V"的肯定,其构式义为:"应该V"。该构式的形成机制是结构的"紧缩"和语义的"压缩"。  相似文献   

15.
张晶晶 《兰州学刊》2011,(5):131-134
西方现代哲学经历了从经验主义到唯理主义,再到体验主义的转向,而在语言学界,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法,再到认知语言学,正是这一哲学转向的具体体现。文章对汉语取舍构式的研究就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而认知语言学的根基正是体验主义哲学。像"宁可"、"与其……不如……"、"非得……"和"偏偏……"等取舍构式,所表达的都是取舍主体根据自身的主观标准对取舍项所进行的抉择。  相似文献   

16.
祁峰 《北方论丛》2011,(5):60-62
从构式语法视角看,"副词+名词"结构属于"D+X"构式,整体上的形容词性和可度量性都是由该构式的结构义赋予的,这一构式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构式框填,二是语用类推。  相似文献   

17.
刘丹  陈一 《北方论丛》2014,(5):50-53
"最美+X"是表示正面极度评价义的新兴构式,其产生、流行以一定的社会心理和语言动态发展为客观基础,也有表达说话人认识、评价的主观性动因。该构式的生成机制是距离象似动因下的概念黏合化;"最美"固化倾向明显,其作用和意义趋向于区别词。"最美+X"作为新兴命名性构式,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新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 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与一般存在构式不同,"有·专名+VP"侧重用于陈述事件,"有"确认与专指实体相关的已存在事件,其用例在近代汉语叙事语篇里尤为集中,是近代汉语里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由于“苛政猛于虎”的高频使用以及习语类推的作用,仿拟构式“XP猛于虎”得以生成,并重新分析为“XP|猛子虎”.“猛于虎”语义泛化成性质形容词,压制了“XP”的语义特征,“XP”必须是具有量性特征的名词或动词.“XP”转喻与之相关的整体和部分,具有转喻性,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仿拟构式“XP猛于虎”的构式义是:主观评判“XP”的某属性具有极性程度义.“XP猛于虎”通过主观评价“XP”的属性特征,实现了语言的语篇元功能.源型构式的高频使用、意象图式在语言的投射以及语言模因的移植作用下,仿拟构式“XP猛于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