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观应"道器"与"体用"论属于两组不同概念,两者异同并存.其中,"道"的范围要比"体"的范围广,"体"主要指政教制度,而"道"除了政教制度,还包括伦理道德."器"和"用"则相同,指持艺.郑观应"道器"、"体用"论与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差别,在于两人对西方宪政等根本制度认知不同.郑观应思想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其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启蒙.  相似文献   

2.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的意义上,阐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在这一命题中,"先进生产力"和"发展要求"是相关联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两者并不是直接等同或同一的,否则的话,一方面,理论上我们就难以界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也难以辨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状况与其社会制度的优劣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5年随着"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和"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海峡文化"概念逐渐浮出历史地表.但这一概念辅一出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一系列质疑:"海峡文化"的准确涵义是什么?学术界已经形成了"闽台文化"的这一区域研究概念,还需要另起炉灶吗?"海峡文化"与"闽台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海峡文化"概念的提出有没有可靠的学理基础?这一系列的疑问的确值得倡导"海峡文化"的学者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回应.  相似文献   

4.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包括"宽"和"严"两个侧面.和谐社会建设决定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该立足于"宽".宽严相济的"严"是用来矫正"宽"和辅助"宽"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严打"政策以及西方的"两极化"的刑事政策,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6.
"范畴"新论     
"范畴"是人们认识掌握世界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工具,也是人们的基本陈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它至少具有指示、证明、分类、表述等四个基本功能.它首先是知识论层次的,又指向本体论层次,而最终落实于逻辑语言论层次.在思维的范围与适用的领域方面,"术语"、"概念"和"范畴"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窄到广、由低到高的区别;同时,三者又都是人类思维抽象的结晶.因此,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范畴包含着内在矛盾与能动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具体到美学来说,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某些哲学范畴是美学的理论基石或基础性范畴;同时,美学又有低于哲学层次,又属自身专有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汉语社交称谓"老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总体上表现出使用范围扩大的倾向.当前,"老师"称谓使用的根本特征是泛化,由这一根本特征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特征,诸如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及适用对象的选择性等.该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借鉴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层面,国家权力的垄断性是政府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政府改革的真正原因,是全面、准确理解与评价"新公共管理"的关键。"新公共管理"虽然对我国政府改革有诸多启示,但中西政府改革在其所针对的问题、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根本的区别。因此,"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善"的追问,由来已久.那"善"能否定义呢?对此,摩尔的回答最为引人注意:善就是善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以往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将价值与事实区分开来."善"真的无法定义,真的是捉摸不定,只具有相对性吗?那"善"又如何发挥使人们向善选择的导向功能呢?本文认为,"善"是可以给出定义的.是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实现善的选择,从知其善达到行其善.  相似文献   

11.
"事象"是古代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相较于传统诗歌所提出的"意象"概念,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若"意象"的产生是针对于唐诗这种偏重抒情达意的诗歌类型,那么"事象"的提出则是针对宋诗这种偏重议论说理的诗歌.在宋代陆诗的众多事象中,"卧听"是一个特殊事象."卧听"在陆诗中的时间、位置,以及陆游卧听的对象和卧听时的心态,都是我们研究陆游诗歌的新方向.对陆诗中"卧听"事象的研究,是我们打开陆游诗歌内蕴的一把新钥匙.  相似文献   

12.
陈德荣 《学术论坛》2007,30(6):191-194
对日语格助词"に"和"ガぅ"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在表示起点时,在信息来源、租借、授受关系中的得到等场合可以互相替换.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表示动作移动的起点时不能替换;在表示授受关系中的得到时,"に"和"ガぅ"替换后,说话者的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自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至次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确立了新的国家建制,中国共产党处于建政时刻.其间,"五一口号"规划的两步走的建政路线图发布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调整?学界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遂以为建政程序作了重大调整,此乃为新政协筹备会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障目,进而忽略了两者实质性的区别,也低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历史紧要关头谋定而动、顺势而进的政治智慧.事实上,从"新政协"到"人民政协",不仅是改名,而且是易姓.驱动这一过程的"双核"是:中国共产党论定的未来国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建政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可逆向.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人性和人的本质,这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其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包括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实质是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理念与大学生就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治理"是政府履行大学生就业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重要政策措施."政府治理"与"政府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强化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政府治理"理念,绝非回归政府或计划或行政手段对大学生就业的统治和包揽,"政府治理"的原则应体现出人才资源的统一性、创业政策的激励性、就业机制的预警性、就业目标的战略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意见,闻一多认为"志"有记忆之意,故"诗言志"表达了诗歌最初的记诵功能,由于见解新颖,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但从古文字和新出文献来看,"诗言志"的"志"本指"往"的意思,所以仍以传统"志之所之"为是。又因为"志"是一切语言核心,从而"诗言志"这一命题既区别了诗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不同,同时又注意到了诗和早期其他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孙来斌 《江汉论坛》2004,3(10):17-19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与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关系,理论界至今仍有争议,其中"验证说"和"无关论"就是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两种界说各有其合理性,又各有其片面性.从主客观条件来看,中国革命道路与"跨越"设想并无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对设想的直接验证.但是,从列宁有关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看,中国革命道路与"跨越"设想存在着间接联系;在体现的原则方法上,中国革命道路与"跨越"设想有相通之处.因此,两者并非完全无关.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4,3(11):72-75
"两难"指的是人们在做决定或作决策过程中感到左右为难.从哲学层面考察"两难"是社会不同主体矛盾的反映,"两难"的实质是不同价值观的对立,解决"两难"的根本出路是价值中立.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