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28年度到1936年度,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收入分别为334百万元、484百万元、561百万元、633百万元、614百万元、689百万元、745百万元、801百万元、870百万元,10年间增长了近两倍。1对于这一增长的趋势,一些论者视之为对人民和工商界压榨程度的提高。事实上,拥有稳定增长的大额税收,是一个政府的绝对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当时得到国际承认的政府,其税收增长,正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对于这种必然性,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  相似文献   

2.
论南京国民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以财政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研究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学术界几乎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实际上被历史赋予了导演和组织现代化的重任,政府这一角色表现的好坏对国家现代化成功与否发挥着极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十分艰难和缓慢,历届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表现,已日益成为大家考察的重点。本文试图以财政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作一宏观考察。财政是百政之首,庶政之母,是国家一切变化的晴雨表,考察国家财政的吸纳…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42-146
民国后期,自我标榜民主宪政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构建现代税制进程中为了满足战时财政需求,一再开征各种苛捐杂税,其中"自卫特捐"税便是支应地方政府军事经费的一项临时性专项税捐。"自卫特捐"税开征至失败的年余时间内,较为独特地反映了民国税制晚期衰变的各种特征和弊窦,成为民国税制现代化进程堕入崩溃末路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新政学系是国民党内一个重要政治派系,其成员或曾入阁南京国民政府,或曾担任省市地方大员。张群是新政学系的重要成员,曾经主政上海、湖北、四川,尽管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能够积极施政,为推进地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而努力,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体现新政学系具有丰富的地方行政实践经验并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萍 《理论界》2009,(12):102-10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考察,管窥其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之实现状况,以资镜鉴。  相似文献   

6.
李丹 《东岳论丛》2012,33(6):87-91
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子夜》为代表,从近代经济史视野剖析茅盾笔下的公债,阐述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公债的概况,包括发行公债的背景、原因、种类以及公债的实际用途.并以中原大战为例分析主要由于时局与军阀混战的因素抑制公债价格,从而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权合法性受到挑战而忙于征战,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缺失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估算了省级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用以表征地方政府的实际税率,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地方政府在税收努力上的策略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税收努力程度存在基于经济距离的正向空间溢出,由此验证了地方政府间存在的基于税收努力的策略互动;此外,转移支付既会抑制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也能弱化地方政府在税收努力程度上的策略互动。  相似文献   

8.
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是确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础,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关键。从宣统年间开始,晚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曾试图改革封建财政体制;辛亥之后,北京政府也曾数次着手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支,但均因遭到地方政府的反对与抵制而未能成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划分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国民政府整合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但其实施进程却十分艰难。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所辖省份日益增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如何厘定成为财政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国家权力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主义的特点为 :政治性与军事化兼备 ,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 ,与派系斗争共生互动 ,离心倾向与向心倾向同在。地方主义是使南京政府不能真正统一中国和最后败亡的重要原因 ,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晓旭 《东岳论丛》2014,(3):175-179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上海市自2012年起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这标志着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正式启动。这一继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新一轮税收现代化改革,对我国企业的净利润影响极其深远。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本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首当其冲的行业,其税收改革后的发展形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我国税收政策现状,系统阐述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发展过程,探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选取上海市交通运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本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企业净利润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改革财政税收以巩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28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商会代表及财政经济专家的积极响应,其代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专业性。在为期十天的会议上,代表们围绕财政、税制、债务、预算、裁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审查和决议,会议制订了统一财政、划分国地税收、整理旧税和推行新税的原则和办法,对南京国民政府财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进城市化离不开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而地方政府治理变迁也离不开城市化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城市化影响了地方政府治理,而且地方政府治理变迁本身属于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得以强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本质职能,而且还可实现治理体制机制的超越与创新。相应地,地方政府必须从产业、空间与人口等城市化各要素协调发展出发,推进职能转型,并在重构自身与市场、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回应城市化并促进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华雄  游凤 《中州学刊》2022,(2):125-131
近代中国分税制思想肇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是中国传统集权财政思想向近代财政分权思想转型的标志。晚清时期,部臣疆吏对税收划分标准和地方税分级展开了讨论;北洋政府时期,政学两界的讨论将税收划分深入到支出责任的划分,并提出将田赋划为地方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分税制思想从税收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深入到事权划分,并延伸到分税制制度类型及补助金制度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税收划分标准从五花八门到渐趋统一,地方财政从省县不分到各自独立。可以说,近代分税制思想为近代中国分税制立法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志波  张小芳 《人文杂志》2023,(10):108-118
税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价值观念、组织体系、制度规则与技术理性,在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了与之相应的国家形态与治理模式,形塑了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底层逻辑。税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上受制于效能逻辑,税收治理效能依赖于税收治理能力,而税收治理能力来源于价值、制度、组织与技术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协调。当前,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进程面临价值之偏、组织之弊、制度之困、技术之殇等四大难题,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成为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关键。未来,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妥善解决组织战略、组织激励与组织约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税收治理规则体系,改进和创新税收治理手段,更好发挥技术的驱动作用,以税收“共治”“善治”“法治”和“数治”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地方市场封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市场封锁行为屡禁不止、时有反复,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指出了地方市场封锁的表现形式与危害,分析了其成因,并对其根除的途径作出了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制上考察,行政督察区制度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它是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军政集权、强化对县政的控制,而在省、县之间所增设的一个政府层级。推行之后,颇受指责,但却一直实行着,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制的集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整合的失败与现代化计划的受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1750~1950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走上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明确现代化目标与意志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南京十年是中国在此之前最具备实现现代化条件时期,但它的现代化计划还是最终趋于流产。本文从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的整合能力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国家的断裂是南京政府十年现代化努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国家断裂的最直接地体现是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的失败:政府试图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败,以党治、党治文化来重建新的政治、社会整合机制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没能通过有效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来建立起一套富有活力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因此,整合社会的各方面利益和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这两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事前审计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高政府审计活动效率的视角,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不断立法的形式,明确事前审计的部门归属、职权范围和操作程序,加快了事前审计制度建设的步伐,使其不断走向法制化与科学化。但受金库不统一、地方审计机构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南京国民政府事前审计的制度建设与实践层面之间尚存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中发[1998]10号文件明确规定,下岗职工可以在3年内享受国家给予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两个税种的税收优惠。简单地说,10号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有2个要点:一是享受税收优惠的期限为3年;二是免税的税种为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除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外,10号文件未要求免征其他税收。但是,考虑到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具有依附于流转税的特点,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随同营业税一同免征。这样做,强化了税收上的支持力度,体现了国家对下岗职工的关心。(摘自《中国改革报》1999.5.20)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