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文艺学在本世纪三次转换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学科定性即“根”,此“根”规定了中国文艺学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艺学的根便是中国文化的人伦特质,表现为人伦本体的价值观、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以及整体性思维方式。在本世纪的文艺学转换中,思想总是被及时地组织为话语,话语也总是被及时地转化为思想。中国文艺学始终在说着历史与时代要求它说的话,它说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它并未“失语”  相似文献   

2.
文艺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由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文化学、文艺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二级学科。完善文艺心理学学科体系将对拓宽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加深文艺学的理论层次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从而建构起一个由诸多分支学科和诸多功能组成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文艺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坤  蓝国桥 《学术研究》2008,1(3):151-155
文艺学目前正面临多重挑战:文化转向所带来的"无边化"、进入图像时代所带来的"文学终结论"、后现代思潮中的反本质主义思路.如果把这些挑战理解为危机,那么造成危机的根源之一,应该还是与经典的距离.西方文论史和中国文论吏都表明:优秀的文论著作是以研读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为基础的.在印刷时代与电信时代并存的社会,研读经典作品还要考虑结合图像文本,重视表演语言文本.重视经典作品.是为文艺学的发展带来学科生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产生经典文艺学与非经典文艺学的分野,文艺学仍然不能脱离经典作品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2014年文艺理论学科知识体现了鲜明的“面向时代”的本土性诉求,不仅在“中国问题”“中国语境”“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知识脉络与学术研讨中凸显了鲜明的现实品格,还在“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的召唤中体现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诉求.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引发了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空间及其位置的新思考,“微时代”的微文化、微美学在扎根现实生活的反思批判中也彰显出文艺理论的先锋性与接地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各种高层次重要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则使得文艺学学科出现繁荣迹象,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实践的变化,说明了文艺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走了一条从政治化到学术化再到学科化的道路。在这种演变的背后是各高校学术组织意识和实践的变化,以及学术任务的变化。与此相应,学术研究也从“路线”话语转变为个人学术话语,再变为团队学术话语。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学术文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流派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鲁枢元 《人文杂志》2004,(2):94-101
量子物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都为本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空间 ;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 ,文学艺术是一个有各种因素介入的活动过程 ,文艺学是一个阐释的“环路” ,文艺学研究注定也是个人的选择与变通 ,文艺学学科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的庞大系统之中。世界知识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使文艺学的跨学科成为一种必然———尽管跨越的方式可以有种种不同  相似文献   

9.
话语标记“但是”的宏篇连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会话中,"但是"有表真值语义的转折连词和表程序义的话语标记两种用法。通过讨论作为话语标记的"但是"的宏篇连贯功能,提出话语标记"但是"不仅能够作用于局部连贯层面上的连贯建构,而且具有宏篇连贯层面上的连贯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存在着话语混同、过度移植和学科话语殖民化的现实窘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建构应理顺学术自治组织与学术行政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和明确应用性研究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路径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建构应进行精准的学科定位,明确学科边界,科学界定学科范畴为核心任务,以相对独立的学科自觉意识作为学科话语建构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仇立颖 《理论界》2012,(9):123-125
本文从话语标记语的视角对"别说"进行了研究,发现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话语标记语,既具有一般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又保留着较强的实义功能,可与其它变体在话语交际中等价替换。由此可见"别说"的语法化尚处于进程中。文章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称代词和对话框架探究了"别说"话语标记语用法的形成。最后分析了它在语篇建构中所起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形态”文艺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利用现有的文学理论资源,走有中国特色“综合创新”之路的文艺学创构。这是董学文、狄其骢等“当代形态”论者所执著追求的。“当代形态”文艺学从设想、吁求、论争、建构到取得阶段性卖绩,是与这些学者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形态”、从“当代形态”建构到文艺学学科反思,“当代形态”文艺学建设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图像以其直观、信息含量大等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文字起家的新闻行业同样受到了图像的冲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正在被新闻行业所接受,并越来越多地深入实践从而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读图时代的特征,读图时代下图像与文字的依存关系来解读文字与图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建构图文共筑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4.
话语空间的大小表征着一个问题可以辩论的可能性大小,而概念解读是话语空间得以建构的一个重要前提。很多学术争论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概念解读的差异有关。而造成概念解读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理论上的,可能是实践上的,也可能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悖离。当然,这还可能与解读主体的自主性密切相关。因此,一个论题话语空间的大小是其论辩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理论——实践逻辑以及解读主体的自主性等因素共同形成的。换句话来说,这些因素都是话语空间得以建构的基本路径。实际上,以“议行合一”的学术争论为线索,可以发现这一论题巨大的话语空间,正是按照以上路径得以建构的。从这些路径出发,“议行合一”的话语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艺学学科要在当下语境中突破发展困境、获得新的适应性,既需要全面"自诊",通过梳理本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话语实践而作出深入的、持续的反思性研究,同时也需要采用"介入"疗法,针对学科危机的本源问题--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借助社会学考察分析的范式来提供全新的知识清理视野.我们可以从反思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多重学理逻辑上剖析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从而确认中国式生产路径及其特色,为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科发展走向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元典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杰 《齐鲁学刊》2004,27(6):89-93
当前美学理论探讨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将审美归为绝对精神自由,二是试图建构一个超越时空和历史限定的抽象的人类学基础的文艺本体论。二者的失误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中找到症结。因此,回归马克思主义主义原著,进行其文艺观、美学观的元典性研究对当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中国政治学界致力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这是学科发展处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应急性表现,它为中国政治学的生存拓展出一片空间。在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积极性普遍高涨之际,需要对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审查与前提批判,才能保障这一新的政治学研究取向健康发展。据此,才会避免这样的努力成为叠床架屋的圈内话语、挣脱规范的自封创造与无法检证的脱缰野马。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树立旗号风气较为流行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醒觉政治学研究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全球研究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同时清醒意识到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引导责任和规范思考需求。为此,我们在赞赏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相关努力的同时,对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现状进行反思,对其前路做出展望,以期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取得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对于民间文艺学学科框架的构拟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作者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可表述为:秉持民间文艺学"文学——文化——生活"三位一体的学科立场;坚守"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口头范式为研究范式"的核心学科本位;倡导"审美——阐释——理解"分层次多向度的研究路径;借鉴并互补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学术取向与多维度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初期,在新的历史意识的推动下,作家们开始重新建构"文学"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归来"作家的笔下,"人民"成为一个不可置疑、不可分析的元话语。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样式和评价原则,其内部渗透着浓郁的革命伦理和政党伦理。"知青"作家则重构了以个体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人民"认同。"人民"褪去了主流政治话语曾强加于它的油彩,成为这一群体的带有民粹主义、理想化色彩的生命和精神寄托。在"新时期"初期小说中,"人民"主要是在"精神返乡"的意义上发挥其政治功能、道义功能或精神寄托功能。这种理想化、抽象化的"人民"话语昭示着"新时期"初期小说中个体化启蒙叙事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建构文艺学的三次原则和追求。“出新不出格”是建构的总原则,仁这变革时期,建构文艺学必以出新为其追求目标。出新归根结蒂是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新,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视野。“以对象结构为依据”是建构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正是对象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理论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文艺学出新的现实条件。“走向综合一体化”是实现文艺学出新的方法和设想,从內在性质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化,从外在形式看,就是体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