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下市场力量所主导的大众文化流行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青少年在消费大众文化的文化经济阶段能够获得平时学业生活中所失去的“快感”;另一方面,在大众l文化消费的文化经济阶段,意义生产是由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编码原则和青少年自身所附带的环境文本共同决定的,“走捷径”之类、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意义生产是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家长、教师更要主动地引导青少年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2.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华 《北方论丛》2004,(6):107-110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主要是指以鲍德里亚、杰姆逊等后现代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相较于早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说,在内容和价值评价上都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的转向.虽然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关注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关注人在接受后现代传媒时所具有的主体抵抗意识,显示了现今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但由于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显示了日渐式微的理论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站在知识精英的立场上,以文化救赎为历史使命,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异化现象,对精英文化的沦陷以及大众文化的强势统治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率先扛起了文化批判的大旗,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是成为以后文化批评需要借鉴的重要话语资源。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法西斯极权主义带给成员的痛苦记忆造成了其批判对象的错位,缺乏辩证看待大众、文化与科技相互关系的眼光以及对文化的二元划分模式都暴露了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社会,伦理价值的立法者对于快感一般都持贬抑、否定态度,认为快感是颠覆既有伦理道德价值谱系、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危险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展开,快感被认为是冲决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解放力量;而随着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进一步展开,快感又被视作颠覆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秩序的文化理想.总而言之,快感概念并不是对某种生理现象的客观描述,它包含着伦理的、政治的、美学的价值判断,其内涵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深入考察这个概念,是我们思考西方美学思想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认为是文化研究与后现代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并详细分析了文化研究和后现代理论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作为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产生的具体影响,明确了大众文化的当前发展状况,展望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而人则是文化存在的本质。然而当今文化的异化使文化成为了压抑人、束缚人的工具,它大大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就大众文化的特征而言,它带给人们更多的都是些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与人的异化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就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达到拯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陈莉 《广西社会科学》2003,(12):183-185
大众传媒是制造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最主要手段。而大众传媒 ,尤其是日渐繁荣的电子媒介是当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属性因此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科技属性使大众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表征 ,因而要受到人文属性的约束 ,同时对大众文化进行的人文提升又不能脱离科技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艾斌 《学术论坛》2004,(5):170-173
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的中心论题。理论家们主要从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大众文化的盛行包含着对历史人文理性的摧毁。在批判中,理论家们隆重推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命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社会批判的功能,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美学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导,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被大众主动接受的。大众文化时代,世俗的审美意识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美学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并体现在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大众在购买、享用产品的过程中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化的消费因而成为消费时代大众的主要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引发了颇多非议.针对大众文化的身份及地位问题,各路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索与论争.大众文化理解上的多义性与暧昧性缘何而来?这一问题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力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此作出解答:首先,时代语境的更迭变迁导致大众文化生存境遇出现反差;其次,大众文化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理论格局的多元共生;再次,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大众参与意识觉醒引发文化资本的重新分割,亦影响了社会舆论导向.基于上述诸种缘由,形形色色的文化实践汇聚在大众文化周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2.
李建秋 《天府新论》2008,(5):99-103
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在概念上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在内容上娱乐文化被人们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包容关系",但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极为明显的差异.娱乐文化具有传统性要素而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产物,娱乐文化并非全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而大众文化却必然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娱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部分并不靠大众传媒来传播,而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其存在的前提是通过大众传媒模式化生产的、易复制文化,娱乐文化包含了精英文化中的娱乐活动,分为精英式的"审美的娱乐"和大众化的"纯粹的娱乐"两种主要的类型,大众文化则必然是大众化的,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3.
新校园童谣已成为当下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刻有大众文化深深的烙印:叛逆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庸俗性。它的出现有社会发展、教育滞后、儿童社会化步伐加快等诸种原因,但是大众文化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新校园童谣容易使孩子混淆是非,影响身心健康,应采取有效的对策: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文化;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创设宽松的教育气氛,养成愉快的心境。  相似文献   

14.
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往往会将它们混为一谈,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概念的界定、时间意义、表现内容、意识形态、审美意义等各个方面。本文着重在这些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与意识形态共谋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实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鉴于此,可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高效传播的新形式,有计划地进行大众文化生产,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4,(8):129-132
电视巳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展开的一个结果,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泛化”即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理论是我们确认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同质性的基本依据。电视之于当代社会文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正是大众文化权力扩张的一种证明。  相似文献   

18.
肖建华 《江汉论坛》2002,42(1):78-81
本文揭示了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自身的内涵和特征,找出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揭示了二种文化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内在联系。它们既使现代人获得了感性解放,消除了某些精神压抑,保持了人性,也使人的感性过分张扬和膨胀,带来了人自身的失落,具有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学术研究》2004,(11):117-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法西斯主义给“社会研究所”成员带来的痛苦记忆以及 2 0世纪 30 - 6 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西马”的认知模式使“研究所”成员形成了“大众犹如原子”的判断 ,因法西斯主义而形成的心理图式使他们得出了“大众文化是极权主义的温床”的结论 ,而美国的大众文化一方面唤醒并确立了他们批判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立场 ,一方面也使他们强化了“艺术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正是在这股合力之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呈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20.
刘柏清 《北方论丛》2010,(3):133-135
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的研究经久不衰。然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除了学理阐释、认知之外,还应通过这种批判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大众文化批判不仅应关注解构层面,关注建构层面的创新也是大众文化批判的应有之义。大众文化发展至今需要发展和创新。对大众文化的超越、增强文化的批判功能、增进大众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律等是实现大众文化的创新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