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阵痛中剧变的世纪,它艰难地孕育着中国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诸种可能进路.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西方议会思想舶入中国的历程是初入中国、实施、变异及最后破产.民国初年期间,政党政治的失败导致直接放弃议会政治的主张;传统工具主义价值观使宪法处于虚置状态,议会制度徒有虚名;军权干政立宪,三权体制下的议会制度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2.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维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作为具有某种独立性的先进政治力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批判与改造封建专制制度及思想文化的社会改良运动。维新知识分子首先总结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在于政治黑暗腐败,主张引进西方君主立宪政体进行变法维新,但因受传统制约,采取了"托古改制"的变革模式。其次,开始批判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倡导人性解放。再次,初步认识到国民素质低下导致社会政治落舌,提出改造国民素质的重大课题,将维新运动推向深入。维新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近代化,与此问时,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心态、参政模式、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也初步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但是,由于他们受传统经学意识、功名意识影响,对西学普遍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又过于崇尚理想主义,因而变法既不彻底且以失败告终,知识分子群体也未能实现彻底转型。  相似文献   

4.
晚清宪政改革可以视为"中国由传统权威政治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谋求政治发展的最早尝试".晚清宪政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革命取代了立宪?本文运用了赫希曼"退出-呼吁机制"理论重新审视晚清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5.
郭曰君 《中州学刊》2005,(3):146-150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去私",但由于它未能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传统的人治体制又使道德教化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导致理论观念与社会现实产生巨大差距,致使传统道德在很大程度上畸变成为一种伪道德.传统的公民人格教育和传统义利观指导道德实践的努力总体上是失败的.在道德重建的当代中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的根本保证。从"江西民政长事件"看,民国初年由于政治参与爆炸,各派政治势力均缺乏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再加上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习性的影响,导致民国初年政治生态日益恶化。政治生态的恶化,不仅助长了投机腐败的社会风气,还使得政治过程变得紊乱,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衰败,进而使得民初共和政治的尝试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义拒绝西方自然法传统,否定自然正确。批判历史主义,是施特劳斯(Leo Strauss)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对历史主义的一般性批判中,施特劳斯提出,政治哲学实践的失败并不能说明政治哲学本身的失败,而且拒斥政治哲学将导致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其次,政治学说的多样性只能说明,人类还未获得有关政治事务的知识。最后,"历史的"方法并不能客观地理解政治哲人的思想。通过批判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思想,施特劳斯首先表明,不管是早期的历史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是激进的历史主义(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都是自相矛盾或荒谬的。其次,政治哲学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政治哲学,追问自然正确,才能从历史局限性中解放出来,逃脱黯淡多变的命运。施特劳斯的历史主义批判是对人类理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哲学的辩护。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走过了60年的历程,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相比,它是独特的,因为从意识形态和制度安排来看,中国民主模式有自己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中国式民主模式".一是它本身60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民主运行实践偏离了最初设计的制度框架,但总的来看,它还是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政治支持力.二是怎样看待中国民主制度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制度设计来看,它已经与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决裂,但是我们用"路径依赖"的方法论来审视它的时候,它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无法彻底决裂,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规避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和汲取它的积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在当代面临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本身受到了道德责难,现代性道德遭遇伦理与实践的二律悖反;二是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使得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面临着"既走进现代、又走出现代"的尴尬处境;三是普世主义的出场,使得中国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型必须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凸显世界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现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最后决疑:一是探讨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学理逻辑,究竟可能、应该以及怎样就能够完成中国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型;二是注重中国伦理传统转型的历史意识,在历史梳理与现实悖反过程中,追问"现代"与"传统"的"优秀"所在,找到转型的契入口;三是中国伦理传统现代转型的全球意识,在现代文明的滥觞以及后现代文化虚无主义的张扬中,我们面临的决不单单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且还要自觉担负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意识与人类意识,唯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民主共和政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自身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不得不将权力转交给在政治上更加保守和更倾向于传统的袁世凯北洋集团,民主共和政治遭到失败,国家政治走向分裂.此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政治建构开始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康纳认为,由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理解的缺陷以及这种理解所造成的对于"文化"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没有应有的位置,从而使它无法完成科学合理地说明历史的延续、变迁和转型的理论使命.奥康纳要用自然改造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真正成为面向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被庄子具体表述为"人与天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培育"生态大我"、"生态平等"等理念提供了思想资源,有助于调和当代生态哲学中人和自然价值的争论.但其在实践层面也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理论上的"曲高和寡"导致其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思想上的消极无为倾向容易导致人们在实践上的无所作为.并且,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其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各地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科学的思想理论是经济发展实践的先导,思想理论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误乃至失败.笔者提出广东发展中市县经济跳跃式超常规发展,既不是传统指令计划时期的思路,更不是在不少地方出现过的混乱市场秩序中"跳舞",其前提与基础在于要首先消除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目标之一.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事关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也是推进政府转型的战略性目标.一项制度的最终确立,必须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而均等化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之一.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政治传统的思想继承与实践回归.中国古代的专制统治者虽不具有现代民主社会的服务型政府平等服务于民众的自觉意识,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思想无疑为当今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角度剖析了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缺乏实施民主政治的商品经济关系和条件;深受封建文化思想影响,缺乏民主传统,习惯于专制统治;缺乏法治观念和实行法治的外部环境;旧官僚的投机变节、旧军阀的兴风作浪,更使民主政治举步维艰。这一切归结为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许开轶 《社会科学》2008,1(2):71-80
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背景十分复杂,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原因.深受集权主义的专制传统和殖民主义的政治遗产的影响是其历史渊源;经济基础的极端落后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其经济诱因;民主体制政治要件的残缺和民主政治尝试失败的教训是其直接动因;社会力量的孱弱和"庇护制"社会关系的存在是其社会条件;东方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胶合是其文化基础;而冷战对峙和意识形态斗争则是其形成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历史小说的"史诗性"追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题材从农民起义到帝王将相的转变;历史时空向明清代际裂变集中;从单极的革命语义支撑转向站在现代文明立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面对文化转型语境,传统历史小说严肃的"史诗性"追求,使之迥异于新历史小说游戏历史的虚无观,实践着对传统与现代、爱国主题与天朝心态、革命话语与封建文化、民族大义与价值是非等历史文化主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 ,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对传统政治的反叛 ,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是从民主化的精英道路开始的 ,然而精英道路在近代中国屡遭挫折 ,终至失败 ;新中国的成立使民主化运动走向了社会主义民主 ,但由于忽略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而导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价值与实践存在对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实验场 ,村民自治成为当代民主的生长点 ,乡土道路预示着民主价值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为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政治史观着眼于过往政治和权力博弈的成败得失.在其观照下难以获得对历史充分、公允和客观的认识.其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持久性,难以为当今社会管理提供"资治"之用.而以文化史观去观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才能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系统、公正、普适和长久的历史评判视角.从政治史观走向文化史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史学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养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受历史、自然条件等"先天不足"的制约,西部传统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技术陈旧、管理落后、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使企业转型举步维艰.西部传统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转型,企业要转型就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资金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企业的自身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