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庄子寓言文学包含了诸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融形象与理念为一体,将文学、哲学的审美思维与艺术精神相沟通的产物,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善伟 《齐鲁学刊》2001,(6):100-104
学术界普遍忽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文学和艺术的阿拉伯渊源问题。以近代第一位 诗人但丁的《神曲》为例,可见其时文学的阿拉伯来源是十分明显的。文学之外,阿拉伯艺术还对 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和微型艺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6,19(6):21-23
16世纪70年代,黄教在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的大力倡导下传入蒙古地区,并广泛传播,对蒙古族文化在宗教、文学、医学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影视艺术,在七门艺术中[文学(包括戏剧)、绘画(包括摄影)、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艺术、电影(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从诞生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却综合了前面六门艺术的艺术创造,使其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影视的艺术“综合”,并不是一笼盛百鸟,而是继承保存了一切艺术所固有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产生了独自的特征.下面就影视画面构图的实质及其“不完整构图”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现代主义作家接受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的原因,研究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意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下已全方位地实现了文学本体的突破,它不仅有理论主张,而且有使之成为现实的广泛的艺术实践.这一文学本体的转型具有革命性的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在流播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往往能与他人的同类创作或他类艺术样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导致不同寻常的影响效果.这是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原作所借以共生作品的艺术成就越高、影响力越大、数量越多,则原作产生的影响越强.宋词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唱和,即词作与词作之间的共生之外,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共生现象也很常见.这对宋词经典的生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对古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赋与汉瓦当艺术是汉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物态化反映,二者相互印证,呈现出相似的美感,共同展现了汉代长安的精神气质,分别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和建筑艺术话语受汉帝国意识形态的操纵.文章从史料印证、美感呈现、艺术功能等几个角度揭示汉赋与瓦当艺术在史料学和形式美学等多个层面上的相似性,重新认识汉赋与瓦当艺术对中国后世美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它们在当代美学构建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从图形、意义、韵律方面,分析闻一多新诗的"建筑美".1 新诗史上,最早正面提出建筑美是新诗特点之一的是闻一多.他在《诗的格律》中说:"在我们中国的文学里,尤其不当忽视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学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方诗分行写的办法,的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虽然深受西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这一文学观念的影响 ,但他们并未全盘接受这一观念 ,而只是与其产生了局部的共鸣 ,即在艺术发生学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 ,但对艺术产生后所具有的社会功利作用却积极认同。这就使前期创造社与西方唯美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创造社是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观念进行浪漫的变形后 ,借以表达对艺术特性的重视 ,要求艺术表现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在歌剧艺术中,音乐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吞并着文学.在文学母本向歌剧剧本的转变过程中,文学母本变得支离破碎,故事情节变得零散而不完整,情感场景成了表现的中心,但也正是在这种同化和异变过程中,文学与音乐的言说优势实现了整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素质.歌剧由此被称为是一种最激动人心、最壮观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影响的历史。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日本文学中每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几乎都与中国文学的薰染密切相关。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输入日本,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后唐代文学之于奈良、平安文学,唐宋文学之于五山文学,明清文学之于江户文学,都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明清小说对江户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一秦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揭开了序幕,这还只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实际上,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公…  相似文献   

14.
常爱玲 《东岳论丛》2012,(2):182-184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学、艺术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为背景,把新文化运动和钢琴艺术综合为一个整体,阐述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成就与不足、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揭示了要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必须有与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精神相结合的钢琴艺术作品,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世家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吴江的叶、沈两家是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著名的文学世家,两大世家曾经三代联姻.这种文学世家间的联姻对文学产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种联姻构成彼此间在文化上的门当户对,这使得成长于文学世家中的女性,在出嫁后仍然有可能生活在文学(文化)氛围较浓的环境中,从而有继续进行文学活动的可能;二是这种联姻可以带来一种家族间的文化优势组合.这种优势组合造就出一些杰出的女性作家;三是这种联姻在密切家族间关系的同时,也促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文学活动,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JP2〗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意识流文学曾有过辉煌时期,并产生了像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一大批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9.
自南宋评点的兴起至明清评点的兴盛,文学评点逐步摆脱了经学伦理、政治教化的要求,走上了文学审美与艺术批评的道路,而促成这一转化的恰恰是经学思想的嬗变.梳理经学思想对文学评点的影响,可以发现,经学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构成了文学评点的特定境域.在文学评点的发展史上,从理学到心学的变化,影响了文学评点的视域生成,形成了文学评点特有的审美评价标准和审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国林 《天府新论》2003,(6):112-1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对文学乃至整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娱乐对社会的作用往往是短暂的 ,不稳定的 ,而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则要深远得多。文学中艺术的价值比之娱乐的价值显然深远而富有积极意义。如果仅仅因为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文化的建设 ,民族的未来必定遭到报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