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的“名”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标记、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在《正名》中 ,荀子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具体探讨了命名的基本原则 ,提出并讨论了使用名称的原则与方法。因此 ,荀子的《正名》实质上是一篇系统论述语词符号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2.
名称的命名或指称是现代语言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命名是怎样产生的?命名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环节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导致了命名理论的两大基本派别。一是以弗雷格一罗素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强调以描述功能为主的语词运用的命名环节;另一派是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的或因果的命名理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发展了以实指为特征的语词产生的初始命名环节。两派各持一端。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命名理论各自的局限性和缺陷,并提出只有全面地、综合地考察命名理论的这两个环节,才能比较合理而不失偏颇地解决名称的命名问题。一、弗雷…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苟子的名称分类思想,可以发现,苟子不只从认知功能上给名称下了恰切的定义,还从两个角度建构了一套由个体名称、共名到大共名和大别名、别名到无别的别名(专名)构成的名称分类体系;荀子的名称分类体系是建基在"类"和"故"两概念之上的,对"类"和"故"两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建基的依据.对苟子和波菲利的名称分类思想进行比较,凸显出苟子名称分类体系的特点及荀子在名称分类思想上所处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10)
专名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一直处在重要地位。专名理论通常分为摹状词理论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二者的最主要分歧在于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的方式不同。名称的描述理论认为专名在确定指称时需要通过借助摹状词,传统描述理论哲学家也意识到确定名称所借助的摹状词因人而异,这样可能会造成指称失败。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描述性的反事实状况不能造成专名指称的不同。专名具有严格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理解。本文从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专名的严格性问题,并从逻辑角度阐述专名严格性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对专名作严格性的理解可以直接解释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克里普克对专名词与摹状词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的命名理论开辟了专名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他的命名理论仍存在不完全性,因为这一理论无法说明专名的指称在传递中发生转移等三种情况。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梅农、弗雷格等人关于名称的意义理论,罗素在其著名论文<论指称>中提出了几个语义难题,并提出自己的摹状词理论对它们加以解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无疑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义非凡,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一个新角度,即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LK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难题,并逐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指由定冠词和名词性短语构成的语言表达式。自罗素提出限定摹状词的"量化解释"之后,斯特劳森、唐纳兰以及克里普克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拓展与辩护。借助原创性的"思想实验",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观点可以发现:尽管相关学者整体上是在"语言-实在"这一"二元论"框架下研究限定摹状词的,但在研究过程中却严重混淆了限定摹状词的"指称(语言世界)"与"指称对象(实在世界)",诉诸"限定摹状概念"进一步引出"思想世界",既能澄清混淆又能说明两者的密切联系,并在一种"三元论"框架下评价上述四位语言哲学大师的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实在     
一  历史地看 ,语言与实在关系的讨论 ,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名实之辨。先秦哲学的总结者荀子 ,已将名实关系的讨论具体化为“制名以指实”的理论 ,所谓“指实” ,意即以“名”指称或表示实在。从指实的维度看 ,名实之辨首先涉及名 (语词、名称等 )与具体对象 (物 )的关系 ,在二者之中 ,名以物为指向 ,其意义亦来自物 ,荀子以前的《管子·白心》已指出了这一点 :“上圣之上 ,口无虚习也 ,手无虚指也 ,物至而命之耳。”“以其形 ,因为之名 ,此因之术也。名者 ,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1] 因物而命 ,以名指物 ,名与物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是指示词,只有所指,没有涵义,这一理论是对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的巨大挑战.此外,他提出关于可能世界和必然性的学说,严格区别了必然与偶然、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这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模态逻辑语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不仅为逻辑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晨阳教授认为自然种类词不是严格指示词,给自然种类命名具有不确定性,用以命名的样本可以代表不同层面的多个自然种类,由此自然种类词的指称是不确定的,相关个体是否为某自然种类实例应由主体后天决定,因而表达自然种类本质的后天必然命题是不存在的.但指称不可测知论题是有条件的,蒯因是用它来反驳绝对指称观,进而论证本体论的相对性;相对一个拥有既定翻译手册的语言共同体,语词都有确定的指称.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词,自然种类词相时于语言共同体也是指称确定的 确定其指称的意义是一类社会性建制,被分配至语言共同体内不同人群:命名者的意向、兴趣等语境因素形成了最初的核心范型意义,一般成员拥有的正是范型意义,相关专家则掌握着发挥解释范型作用的识别标准意义.基于上述讨论,就可以较合理地应对李晨阳教授向直接指称理论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 ,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 ,使语言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就是研究语言(思想 )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语义论、意向论等等不同的分类。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 :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 ,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 ,或者是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儒家两种对立人性观的“误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性观,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儒家的这两种人性观是根本对立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儒家人性观的一种“误读”。笔者通过解读学术界之所以得出两种截然对立的人性观的原因,并从人性发生论的角度阐释了孟子、荀子人性观是殊途而同归的,而不是对立的。两种貌似对立、实则同归的人性观的殊途而同归表现点为:它们在最终目的和方法上是相同的,从而澄清了学术界关于孟子、荀子人性观对立之分歧。  相似文献   

1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维护了传统逻辑的二值原则。斯特劳森则用预设理论反驳了罗素的观点,并使用更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三值逻辑取代了罗素的二值逻辑来分析和评价语句,启发人们从模态逻辑的角度去考察命题,为指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战国时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先秦重要的逻辑思想家.他不仅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正名理论和概略的辩说(论证和推理)逻辑体系,而且从名辩理论的高度将战国时名实相乱的诡辩概括为"三惑",并作了尖锐的批判,这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一定的影响.对荀子的"三惑"说究竟应当如何分析和评价,历来多数人都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批判诡辩的有力武器,并且按照荀子的观点对名墨思想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不作具体分析、完全肯定的观点实际t是用"以荀子为是"的标准评价荀子的片面观点,因而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约束理论对汉语中的约束以及约束受阻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名词性词组的指称特点,可将其分为照应语、代名词和指称语。该三类词在句中的受约束情况各异。约束理论三原则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约束受阻是一种独特的约束现象,可分为强和弱两种。尽管汉语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句法形式和英语的不一致,但仍然可用普遍语法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名称之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是逻辑哲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代逻辑史上,众多哲学家均对其进行过探讨。本文对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符号、涵义及其指称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评析了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其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谈及涵义与指称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专名指称问题的理论有描述理论、因果命名理论以及试图整合二者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各有优点与不足.专名的指称在信息遗失、信息转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从信息理论看专名指称,不仅可以融合上述理论各自的优点,还能很好地解决以往理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云彤 《学术探索》2013,(11):62-64
词义的界定问题,是语言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哲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认知角度进行的探讨主要有四个维度,即:指称论、意念论、行为主义和使用论。本文继承并发展了“意念论”的观点,尝试着通过词语的“指称”功能角度来界定词语的意义,指出,词义是指称对象条件的总和,即实现指称功能的条件集合,并进一步明确词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瑜 《理论界》2008,(7):119-1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真假标准,从语言描述、反映外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的指称问题,由此得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或“伪指称”的结论,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本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指称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思路,指出语言的指称问题实质是语言创造性问题,从这个意义说,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性的一种用法,从而改变人们对文学合法性地位认识,重新思考和评价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张华 《理论界》2011,(8):108-110
克里普克是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通过可能世界的分析方式,在对先验与必然以及严格指示词与非严格指示词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事物本质的三种方式。本文从可能世界的角度以及本质的定义两方面来分析克里普克的本质思想,并得出结论认为,克里普克的本质思想是不可能从可能世界的理论中推导出来,而是一种哲学论断。而这种论断反过来对可能世界提出了限制,但这种论断即使从现实可能的角度来看也是存在问题的。克里普克关于本质的观点实际是从现实科学的成果得来的,但这种科学理论也不必然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