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其形成基础的变化而变革。思维方式支配着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变革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前提性、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思维方式从理论思维走向实践思维的根本性转向。在当代,由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通过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而不断赋予新内涵,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的变革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跳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体上追根究底的终极性思考来建构起绝对真理体系的思维方式,以实践的现实性、生成性、自控性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人,以及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哲学思维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达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具有永远开放的气度、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的变革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跳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体上追根究底的终极性思考来建构起绝对真理体系的思维方式,以实践的现实性、生成性、自控性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人,以及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哲学思维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达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具有永远开放的气度、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的变革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跳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体上追根究底的终极性思考来建构起绝对真理体系的思维方式,以实践的现实性、生成性、自控性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人,以及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哲学思维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达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具有永远开放的气度、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其形成基础的变化而变革。思维方式支配着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变革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前提性、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思维方式从理论思维走向实践思维的根本性转向。在当代,由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通过主体的认识痞劝和实践活动而不断赋予新内涵,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而创新从哲学认识论或思维科学的角度则直接来源于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创造性的内在驱动力则源自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价值趋向的现实性、思维结构的和谐性以及思维选择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柴婷婷 《兰州学刊》2012,(12):27-30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出现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运动,正是针对形而上学遗忘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批判,而这一批判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完成了,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理论,但其有生活世界理论的自觉,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正为这一批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9.
李琦 《兰州学刊》2007,3(6):10-12
不同于当代西方的交往哲学,马克思把交往关系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中,交往活动也就有了现实的实践基础,从而使得交往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论转向.可以说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之上的现代交往理论.以实践论的视阈来探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交往,深入研究当代的交往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伟 《齐鲁学刊》2013,(3):66-69
马克思既坚决反对旧唯物主义抛开主体,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又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抛开客体,单纯从主体方面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革命,并且把这种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贯彻到了"现实的个人"中。从"现实的个人"之价值规定性和社会历史规定性出发,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中,构筑了其作为价值批判原则的"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原则的"实践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向度之间的关系,既非平行,又非前后"断裂",而是相互渗透和融合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这两种理论向度,对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创新思维的机制与过程,提出创新思维不是“神的启示”,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双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慧平 《河北学刊》2004,24(6):128-131
在文艺批评实践中 ,受到以实体论、属性论为基本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的独断性批评仍然存在 ,并且影响着对批评对象现实存在的了解 ,使批评处于孤立、封闭、静止的状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使文艺批评超越认识论范畴而转向人和对象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范畴 ,使对象世界完全敞开 ,同时使文艺批评在把握对象世界复杂关系中获得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非逻辑性思维和科学假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科学假说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非逻辑性思维具有的反向聚合性、一元多值性和潜在抽象性的特征,可将产生科学假说的思维过程概括为三种模式:即非逻辑性思维的离合模式、环元模式和跳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时期认识、研究和处理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任何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经济时代,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全新时代,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永谋 《晋阳学刊》2006,15(5):65-69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与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哲学的内核是抽象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以哲学同现实脱离为特征,从而导致哲学对人的失落。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是使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从而形成了以现实的、总体的和历史的人为特征的全新思维,哲学由此变为服务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的和批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领域和深刻内涵。康德实践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局限则暗示人们,建构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建立合理形态的实践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孙洪敏 《河北学刊》2004,24(4):28-32
创新思维始终是沿着哲学路径向前发展的。从创新思维走向哲学层面的路径有很多条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认识论路径、方法论路径、技术论路径和信息论路径。这四条路径的相互作用 ,联结成一个整体通道 ,以其不同的效应走向同一个目标 ,即在创新思维的成熟中把脉哲学发展的历程 ,在哲学成长的自觉中识别创新思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翻译对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桥接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作为文化调解人的译者应牢牢把握思维模式差异性对民族语言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及决定作用,熟谙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履行好文化调解人的固有职责,译者应该对汉民族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一些特殊汉语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并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真正地被异域文化接受,将"排异反应"降到最低值。这势必会给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汤福球  唐松林 《云梦学刊》2005,26(1):108-110
教师教育学思维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现象的间接而概括的反映形式。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个体性。教育学思维规律可分为教育现象型思维规律和教育方法型思维规律。前者是被意识到了的教育客观规律,后者则是教育主体在把握教育客体对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范式或逻辑的“格”。此两种思维规律在形成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但两者彼此联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