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志祥 《江汉论坛》2002,3(10):87-89
影视文学剧本也是一种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其主要特征是画面感。画面感具有时空综合状态的具象性描绘,它是诸多造型因素的整体综合,并具有简洁、动感、情绪物等规定,这些都将对影视艺术家把握现实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简敏 《江汉论坛》2012,(2):115-118
文学与影视在信息传递、意义塑造以及对社会或其他媒介发挥影响方面,确实存在着媒介权力的不平等。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论从信息发布、影视改编作品评价,还是从媒介组织功能上看,文学都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影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地位。但到了1990年代,影视的技术革新和国家政策调整带来了影视传播效果质的飞跃,在这样的大众传播时代,影视成为媒介霸主,而文学则成为权力客体。  相似文献   

3.
双赢,还是双失?--谈影视与文学的"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与文学的结盟是近年影视发展的一大趋势,今天二者处于相互撞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振华 《江淮论坛》2006,(4):183-187
就历史情形而言,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多重纠结与双向互动的深刻关联。电影电视的历史,是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获得独立性的历史,其中从文学中接受的滋养尤为丰富。20世纪中叶以降,文学对于影视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影视艺术对文学文体的反作用,主要通过影视剧本的固化形态得以实现。影视剧本以文字形态存在,却是受影视艺术样式限定的特殊文学形态。与此同时,影视剧本的文学价值又是影视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贾振勇 《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6.
影视史学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旭 《兰州学刊》2006,93(2):49-52
影视史学的概念从诞生到被引入大陆史学界,其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对原始文章的考察,力图纠正在转译中的谬误,还原其本意。此外,本文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影视史学的特点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历史学本身的任务的探讨,进一步阐释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和影视是彼此互动的两种叙事艺术。文学和影视在叙事时空处理上有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认为 ,世界电影实践表明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大致有三条改编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给予影视的“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是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作为后起的艺术种类,影视从以小说为主的文学那里吸取了诸多营养:从改编的角度看,不论是名著经典还是畅销小说,文学为影视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从叙事的角度看,影视吸纳了文学的基本叙事要素,在复调叙事、细节表现以及画外音的运用等方面也得到了文学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浅谈影视空镜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空镜头 ,就是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所见到的那些画面内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也叫景物镜头 )。如 :日出日落、朝霞晚霞、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它们往往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刻画人物、象征或描写某种事件、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一种表现手段。由此可见 ,空镜头其实不空 ,虽不见人 ,但景物宜人、内涵丰富、韵味独特。它们好似中国诗话中的“景语” ,而这“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常见的空镜头有 :   (一 )交待性空镜头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里 ,观众不难发现 :为了表达全国人民此时此刻的欢乐心情 ,…  相似文献   

10.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原理教程》以“文学活动”统摄文学本质论的阐释,并在本质论的阐释中历时性地考察文学形态的发生,以及在对文学下定义时引入“话语”、“蕴藉”等术语,并没有促进对文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反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使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山东文学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群  乔力 《齐鲁学刊》2004,(3):131-135
山东古代与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特征于承传性中又呈现出各自的不同面貌,走过了自先秦至唐五代的肇端,再及北宋到南宋前期、明中叶到清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该世纪末三次高潮的漫长发展历程。山东文学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及对于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生命运的执着关注。深重的忧患感、坚守道德理性和现实实践品格,是每一代山东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被称作影像时代的来临,名著改编影片成为现代人接触经典最便捷的方式。但名著影片在由文本向影像改编的过程中,存在移植、注释、近似这三重方式,对文本的阐释也存在忠实原著的图解作用、补充文本的作用及对文本的创造性叛逆三重作用。区分这些作用,通过影片引介、片段分析、课堂讨论等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世界文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借用影视这一媒介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时称新文学),几乎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同时起步。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摄取、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显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形态作用于中国作家,丝丝缕缕,或隐或显,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和本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普通男女描写中,揭示人的迷失或扭曲;现实主义其表,现代主义其里;表现手法上吸纳融合,中西合璧。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融合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比之世界文学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革命倾向既表现在否定现在的事件安排方式上,也表现在词汇方面对财富和有钱人的诅咒、对"土匪"和"强盗"的肯定上,以及在社会位置的叙事选择方面领导者"职位"的正职、副职派定上.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述”呈现出三种方式:“底层”被视为待启蒙的对象.“底层”被作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或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底层”被当作政治动员的对象和推进革命的主体。这三种方式的交织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基本发展脉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学张力是要在平衡态中包孕不平衡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汪曾祺的作品在言与无言的对立、叙事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中都展示出了文学张力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叙事学的多元发展为研究当下文学生存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本文着重梳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叙事学对文化意义诉求的波折历程,廓清这一文化诉求对当下合理文学样态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廓清其间两次变迁的不同实质,进而探寻理解新世纪文学特殊境遇的合适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王新华 《文史哲》2005,(4):42-47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特殊通假,即用“以”、“亦”、“意”等字替代“一”字,这种异乎寻常的通假,表明了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语法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现代汉语中“一”字的变调不同于敦煌变文中所表现的变调,但其间的传承关系还可以考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茂民 《齐鲁学刊》2004,(2):143-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文学的叙事结构的断裂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2—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2—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济平 《齐鲁学刊》2008,(1):131-134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主张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应以年龄和学历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学者实际进入学术研究活动的时间,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者划代的标准。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时间范畴应从新中国建立之时算起。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同时还应该重视历史比较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