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阐发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在自然观上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考察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现实境遇和理论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出场,其实质在于寻求从过程哲学的视阈建构一种建设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特征、价值、坚持、应用、发展等问题的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一种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对中国较有亲和感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另类"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种理论定位驳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特海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风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等种种不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重新反思与构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借鉴吸收壁鸠鲁朴素能动自然观、黑格尔思辨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批判了过去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形成了人与自然特殊的有机论自然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为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意识、发展社会良性循环经济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炜  刘蔚 《学术研究》2023,(6):6-12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观的表现形式,其内容过去一般表述为逻辑形态的“三大规律”,而比较忽视其历史形态,或将历史形态归结为逻辑形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或包括恩格斯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两种形态——逻辑形态和历史形态,两种形态的辩证法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不应完全加以混淆,否则在凸显了(自然)辩证法的逻辑形态的同时可能会遮蔽其历史形态的另一面,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更为重要的一面。可以说,历史性或历史主义是恩格斯自然观(当然也是马克思自然观)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品格。  相似文献   

5.
赵笑蕾 《兰州学刊》2014,(12):42-45
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考察后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除了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反复论述了共产社会实现的历史条件之外,还从自然观的视域,即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物质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及历史自然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赵而雪 《理论界》2012,(3):9-10
19世纪40年代及其之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丰富了思想来源,对这一时期马克思早期自然观的形成和完善产生重要影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之前相比已逐步完善,其完善过程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6,(11)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下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把"现代性"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一种基于共同福祉的有机整体的价值观念,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原则和实践措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希望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对这两种生态文明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著作,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中的硬核内容。新自然观将“时间之矢”引入自然界,是关于自然史(即自然界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自然哲学是缺乏历史性的物活论,其后续与马克思试图完善唯物史观自然史基础的努力相契合。恩格斯自觉承担起发展基于大历史观的自然史方法的理论任务,其切入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新自然观。自然史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具有高度共识性的话题,所谓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相对立的说法,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双重误读。  相似文献   

9.
当学界把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嵌入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传统智慧相融合的时候,有机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包容开放的体系,有机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嵌入式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也是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崭新的实践形式;它向现代性发起猛烈批判,试图用"有机共同体"思想武器摧毁人类中心主义旗帜,呼唤以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生态革命,这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深度契合,然而却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以维护穷人的权益反对资本主义的贪婪,以解决不平等问题拒斥由剥削面纱掩盖着的民主和正义,对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建立"有机联系"作出回应,积极探索跨越资本主义生态难题的替代方案,无疑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学功 《江汉论坛》2002,42(10):45-48
构成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一切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的本质之点,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换言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合理域界。马克思的著名命题:“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仅具有价值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解决当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可以从马克思这种实践中介的自然观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4.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9.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委婉语,阐释了委婉语强烈的英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