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在大学生中热了起来。可是这场“国学热”在大学生中却呈现出散而无序、盲自跟风的状态。鉴于此,本研究选定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作为个案调研,对北京师范大学1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文以近几年来“国学热”的现状及其在大学校园造成的影响为线索,以引导国学在大学生群体中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国学热”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独特原因,以及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所面临的问题,并探寻国学在大学校园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早在满清时期,以“国粹主义”为旗帜的第一次国学复兴浪潮就已开始书写所谓国学的历史,它在复兴国学的旗帜之下提倡“复兴古学”,而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却是掀起反满革命。第二次所谓国学复兴巨浪直接源自于80年前那场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最时髦的口号便是那句青史留名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次国学复兴的直接文化背景是“西学”的发动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最近一次国学复兴运动的出笼则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所谓“后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3.
复苏的国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古老的文字悄悄进入了小学的教室。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告诉我们,险些被遗忘的国学文化又慢慢被人记起。在国学热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孩子们爱看吗?教得够深吗?是形式主义还是真正在学呢?……带着疑问,本刊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国学书悄然兴起孩子们手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书,哪那些书又属于我们常说的国学书呢?不久前,记者走进了新华书店。4月29日,时值周末,五一小长假将来。不少孩子下课后就与同学一起直奔书店。新华书店(八一广场  相似文献   

4.
不知何时起,国学再度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从中小学的"复兴国学"热,到央视的论语讲座,均可见一斑。说到"国学",这话题未免太大了些,非我等所可尽知、所可驾驭。然而从小也算深受传统文章诗词熏陶,由小学时代蔡东藩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起步,继而多方涉猎,一度是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直到日后触及西方文化的一些皮毛,在"震惊"之余,才忍不住重新审  相似文献   

5.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6.
国学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诸子百家等文化形态。国学在当代中国人文教育教学中拥有的文化价值不仅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出现了“国学热”这种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推波助澜的文化现象。“国学热”虽不能代表文言文的复兴,但却极大提升了文言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2001年高考中,南京考生蒋昕婕一篇满分文言文体作文《赤兔之死》受到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后,学校里的“文言文热”也渐成趋势,文言文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不管人们如何评论“国学”一词使用上的不当,从儿童经典诵读开始到现代“私塾”孟母堂的出现,再到《于丹〈论语〉心得》的热卖,“国学”热确是在一路升温。可以这样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思想政治运动,直到今天对“国学”的重视才达到了稍可赞许的程度。“国学”热的升温提示我们:现在是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缪哲 《中外书摘》2011,(6):24-26
老J:辱问京城大学里沸沸的“国学”,到底是个啥名堂,年来我闭目塞聪,对上庠的事,愧有未闻,恕不能讲得明白为歉。但可为谈资的是,我读大学时,同学们嘴边,常挂一些陈年的老词,以相笑谑;讲得阔气点,就是洋修辞称的anachronism(时代错乱)。记得当时,“国学”曾与“我大清”、  相似文献   

10.
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应的,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加以改变和完善。作为与国学教育相类似的大学语文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承担国学教育的重任。当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学,对促进其改革的进程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和国学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要想实现二者的对接,需要在大学语文中采用国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弘扬国学中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也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活力。本文将从大学语文和国学二者之间的趋同关系入手,着重分析如何实现二者的接轨。  相似文献   

11.
解若兰  喻鹏  王越 《安家》2009,(9X):58-67
中国崛起的世纪,经济腾飞的世纪,文化复兴的世纪;国学风靡的时代,审美觉醒的时代,建筑回归的时代。步入盛世的中国在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空前强烈的时代背景下,清醒而坚定地向传统文化寻找根源、脉络与方向,中国建筑也开始清醒而坚定地回归中式传统与国学文脉,真正拥有传统文化之魂的"中国建筑"正在由梦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三次国学浪潮的掀起 20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国学浪潮。 第一次可称为国粹主义浪潮,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时期,借引日本“国学”话语,以反满革命为目的,以复兴古学为旗帜,以“国粹”凝聚“国魂”,激励“种姓”,提升“国德”,增进“爱国的热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国粹学报》(1905~1911年)为其主要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受了别人的欺骗为什么叫做“上当”?为何把小零食叫做“点心”?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有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图书业较为火爆的该属“女易中天”于丹女士的《论语心得》,创下了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天签售万本的纪录。然而,对于丹女士“二传手式”的“讲孔子说孟子”的方式,不少人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日前,网友老愚在博客上发贴《文化奶妈的时代》以“于丹签售《于丹〈论语〉心得》一日过万”宣告“文化奶妈时代”的到  相似文献   

15.
网摘     
“为什么叫四大名著?……因为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对伟大艺术作品和民族文化结晶的敬畏之情,就奠定了重拍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它就会沦为一种商业炒作去追求利润,庸俗化、低俗化就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欧风美雨中的虚弱与焦灼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地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法学是否应当建立“容隐制度”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话题之一,而随着“国学热”的日渐兴起,这一本就源自国学学说的古老命题因许多国学学者的参与而更加具有冲击力了。  相似文献   

18.
近来翻阅某杂志,连续以红字大标题刊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二十四孝)》。编者这样弘扬《二十四孝》,认为《二十四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令人费解:究竟是也?非也?不能不引起人们思考,加以明辨。  相似文献   

19.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44-44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至今日。这种现象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  相似文献   

20.
郑媛 《金色年华》2009,(3):13-14
近来颇引争议的央视百家讲坛“密谋”在今年春节重新“收复失地”,这一重任落在了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身上。春节七天,他将连续在百家讲坛上开讲国学经典《三字经》。而与此同时,曾经一手打造了《于丹(庄子)心得》200万册销量的民主法制出版社,也将今年重点图书的“宝”押给了钱文忠,即将出版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开机首印就是100万册,从而使钱文忠成为继郭敬明、于丹和易中天之后,国内的第四个“百万开机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