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方向定位、方法论指导、内容提炼与综合、主体的动力支持和直接教育等一系列功能。"两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两课"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路子,在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厚实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发挥"两课"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文章试图从探索高校"两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研究如何通过加强高校的"两课"建设,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高校"两课"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功能上不同,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牢固树立"两课"教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思想.二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两课"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本质角度考察了"两课"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强调要从人的本质来把握素质和素质教育;要确定"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处理好"两课"教育同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建设中的关系.创造性地阐述了将"两课"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拓展大学生本质力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理顺"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系,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加大"两课"教学的科研含量,锻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改进与创新"两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实效性;理顺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严密的"两课"教学新体系;优化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模式,由此"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两课"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着重从教育过程的诸要素入手,分析制约"两课"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高校"两课"的吸引力,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两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两课"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育功能上不同,而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则是一致的."两课"教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两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三个大的方面可以概括为:1、"两课"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两课"教学;3、"两课"教学改革到了一个收获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两课"教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针对"两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两课"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增强“两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深层思考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形势下,增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两课"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果,整合"两课"教学内容,建构"两课"课程新体系,完善多元开放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空间、方法、手段以及考评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隐性辍学”是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另类”辍学现象,它常表现为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等“症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冷暴力”的侵害、亲子教育和交流的失误等,可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亲情教育和交流等措施减少乃至消除该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深层背景,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立足于这一基础,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育人模式、办学方式、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正确认识这些转变,把握高等教育的走向和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开创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纺织服装学院构建了"第一课堂为主线、第二课堂为补充、成才教育和就业指导为辅助"的培养模式,以实践教育为平台,延伸"第一课堂";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丰富和活跃"第二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高教研究上的"失效”指的是近年来高教研究已经呈现了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吃力感.当前高教研究"失效”的主要表现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弱化甚至消失,理论创新能力的衰退,搞高教研究多半是自我利用.这种"失效”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高教研究精神的缺少,经济市场化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在高教研究上的反映,以及当下的高教研究者未调整好研究状态等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伊里奇作为去学校化运动的领袖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伊氏认为在制度化社会中学校非但不能履行教育职能,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必须废除异化的学校。代之学校的是教育网,它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生不断学习、交流、共享资源的机会。置其去学校化思想于学校批判的视角下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育组织形式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深化“2+1”教学改革 “订单式”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这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根本要求.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导向、市场需求,就培养具备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化"2 1"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订单式"培养的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一,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框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全新格局,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指向明确,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指南.“三学一体”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和育人育才的主阵地,必须将构筑“三学一体”综合发展体系作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和中心”“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把学科建设与育人育才两个目标相统一,基于学术创新能力提高育人育才质量.从理论前提上,明确体系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与关联,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构建综合发展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进而更好地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与王先谦在近代史上并称湖南“二王,”他们都与湖南书院改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王闿运不认同西式学堂教育,主张在传统书院教育体制之内改善书院教育,船山书院在其主掌之下至1915年方改为学堂;王先谦接受了西式学堂体制,但其坚守学堂不能离“道”而行,在湖南书院改制中呈现出双重趋向。“二王”与湖南书院改制的关系,透射出传统型知识分子在晚清变局中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0.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