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虽是以文学的形式而存在、流传,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事项,则是我们研究民俗学的可靠资料。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在人民大众中的应用,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活动。藏族民间文学中的韵文部分,其中蕴含大量的民俗因素及其传承方式,对了解与研究藏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呈现多元民族生活图景、彰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载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其以实体地域空间为核心的传承路径被不断消解与重构,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动漫艺术与民间文学内在特质的契合,为其通过新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以时代视角开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的人文价值,以民俗传统底蕴丰厚动漫化的艺术空间,以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动漫化的精神谱系,不仅可助推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在大众视野的再回归,还可通过动漫媒介将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以“民族文化IP”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形态,促进其与生态发展、乡村康养、民俗文旅等地方经济的有机联动,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跨界融合,赋能新时代民族文旅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昭君传说作为湖北省兴山县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极具地方特色。同时,昭君作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她的传说中蕴含的和平、和美文化,对于促进国家和平发展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民间文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对提升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朱灵慧 《民族学刊》2021,12(10):39-45, 120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包括谚语俗语、歌谣民曲、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型。在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之时,西方学者通过序言、注释、图像,以及穿插其中的阐述,呈现出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审美价值、中西差异的认识,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具有收录方式多样、涉及主题广博、地域特征凸显等特征。藉由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考察,相关译介呈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状态。同时,西方学者尝试探察中华民族国民性格、分析中西民俗异同,显现出模糊的民俗学学科意识。但与此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术语界定和系统的分类方法,概念不清、分类不明、内容杂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表明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尚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总之,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中国民间文学著述,既是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亦是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的直接映射。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今后需要通过建成活态传承体系实现对其的充分合理保护。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问题的研究,本文建成了该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成体系化的活态传承工作制度,以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成分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族裔文学兴起的国际研究视野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因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多样的文化样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的翻译活动、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为着力点,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走出去”提供值得参照的译者蓝本、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们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在省委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经过了两个半月的调查搜集,先后调查了邓川、洱源、剑川等县的民间文学情况,搜集到大小8,000多件各族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有几十首长篇叙事诗,最长的达2,000多行,有很多故事传说、戏曲,并写出“邓川民间文学概述”、“洱源民间文学概述”、“剑川民间文学史略”等初稿。在这段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文学之丰富,的确是惊人的,仅只是洱源的西山调就数以万计,至于目前的群众创作,那简直是诗洋歌海,无法计数了,把大理白族自治州称为“诗歌王国”、“民间故事传说的圣地”,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今后需要通过建成活态传承体系实现对其的充分合理保护。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问题的研究,本文建成了该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成体系化的活态传承工作制度,以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成分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民间文学课堂讲授和田野作业环节运用人类学主客位观,可以弱化传统民间文学教材书面范式忽视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而引起的曲解,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民间文学课堂讲授和田野作业环节运用人类学主客位观,可以弱化传统民间文学教材书面范式忽视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而引起的曲解,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民俗符号学原理,以口承语言民俗为参照,从海螺在藏族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中的具体体现入手,进行归纳整理,力图解读出海螺作为表现体,在藏族民俗符号系统结构中体现的多元文化信息,进而挖掘出其中蕴舍的藏民族独有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藏族民间舞蹈中俯身体态的形成与藏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社会演变中的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和劳作方式及服装等均有一定的联系.它既是藏民族在特殊环境下生产、生活的写照与缩影,也是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和必然结晶.  相似文献   

13.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文本的分析,就其中禁忌民俗对于民族认同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宝卷念卷是明清以来带有信仰特质的民俗宗教活动,土族活态宝卷念卷是最近发现的唯一现存的少数民族宝卷念卷。这一民间说唱与民俗宗教文化是土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土族宝卷中《佛说大明六字真言嘛呢经》是土族宝卷中历史最早,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宝卷。这部宝卷保留了民间教派宗教的思想内核,但受当地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聚居区处在藏文化圈和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这种文化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大量吸收了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土族的宗教信仰深受藏、汉民族的影响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在土族的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藏传佛教和汉族民间信仰对不同地区土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程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私了"作为民间社会的解纷实践理性,源于民间对正义的自我解读以及作为解纷资源的可及性。在西部民族地区,"私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私了"被视作无可争议的民间理性而被交往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支持,"私了"的结果契合民间正义且与国家法无根本冲突而为官方容忍;另一种是因"私了"的程序与结果规避国家法,稽越了民间社会对正义应有的自治底线,而对国家法造成颠覆的情形。对"私了"问题的研究志趣在于肯定其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使其理性层面的价值不纠缠于理论争论与描述中,而是通过规范法学的技术,使"私了"这类民间规则从"经验合法性"上升至"规范合法性",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软性融通提供智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民间寺庙的三种类型--一是较为自发和简易的"三间房"类型;二是带有象征意味的较为雄壮气派的类型;三是带有旅游参观性质的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类型;并分析各种类型寺庙的建立原因,分别给予理论上的解释,由此进一步讨论了民间宗教的功能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