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十年代,日本几位学者的“屈原否定论”的有关文章陆续被介绍给我国读者,而我国知识界的某些人正在蕴酿着椎出一股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流,于是,在我国的学术园地里,在“文化热”的背景下,我国楚辞学界的学者抓住屈原问题.同日本几位学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是日本学术界在五六十年代讨论屈原问题的继续,也是我国“五四”以来讨论屈原问题的发展。从学术研究的现状看,认真地开展这次讨论,还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4,(5)
和谐文明是“三个代表”的目标指向苏宝梅在《济南大学学报》2 0 0 4年第 4期撰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和谐理念》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和谐理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的先进生产力不是作为征服大自然利器的工具生产力 ,而是和谐生产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先进文化 ,不是对抗型的冲突文化 ,而是海纳百川的和谐包容型文化 ,展示了一种和谐的文化建构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是某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日民间索赔运动始终坚持了一条诉讼的道路,但如今,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其境外进行的诉讼都陷入了不同形式的困境。其中在日本的诉讼遭遇了日本最高法院败诉判例的重大障碍.在美国的诉讼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显得前路未卜,而在中国进行的诉讼则由于有限豁免主义的“双刃剑”效应而显得十分棘手。开辟诉讼以外的索赔途径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由国家代表受害者进行国际求偿,以及敦促日本国内进行赔偿立法,则是两种具有可行性的非诉讼索赔途径。战争损害赔偿问题的全面解决也正有待于诉讼与非诉讼索赔途径的协力运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5.
现代日本已形成精神内涵更为独特、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老的茶文化发源地中国在漫长的茶文化演绎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着鲜明特点的专门的茶文化体系,而是更倾向于生活化与实用化的发展。相对于日本茶道秉承传统、自成一派、从“精神文化”普及至“实用”的蓬勃发展现状,更注重在传统文化中追求不断创新和“中庸和谐”思想的中国茶文化进入衰微停滞发展阶段。现在日本茶文化已“回流”至中国,正在生活与精神层面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于华 《中国学术》2001,3(4):221-254
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一贯引为自豪的道德规范,也是诸多国人骄于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有学者分别用“接力模式”和“反馈模式”概括西方与中国的代际关系(费孝通,1985c:pp.84-103):即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本国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本文试就他们的产生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贡献作一些探讨。 一 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它曾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锁国”条件下,日本人通过荷兰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兰学”。至十九世纪,随着英、美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便主要以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洋学”。  相似文献   

8.
<正> 1997年4月20日至24日,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持的“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日本、韩国和国内的知名学者、日本农文协的代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群众团体的代表30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涉及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近代以来西方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主客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今天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这种思维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造成为满足人的某些欲望和眼前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相反,在东方的传统思想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有关环境的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统一观”;印度婆罗门思想体系中的“梵我合一”;日本18世纪思想家安藤昌益的“天人一和直耕”思想以及神道“人与自然亲和”的观点。这些传统思想都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倾向,无疑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前夕尤其是近代以降东西文化大交会中创生出来的汉字新语。一直是中、日、韩、德、意、美等多国、多领域学者为之倾心致力的研究对象。近年来的研究,更超越了传统语义学范围.获得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学术定位。2006年12月16~18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在武汉大学举办了“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语义学等角度。对“自由与平等”“科学”“人民”“政党”“国会”“新闻”“哲学”等关键术语、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并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郭建宁 《学术研究》2006,(11):32-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文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本世纪中叶,国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们把世界文化分为“罪恶感文化”和“耻辱感文化”两大类型。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们把中国划到“耻辱感文化”的类型之中,并说中国就是耻辱感文化的故乡(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先生的观点)。这是由于对“恶”的回答得出了“以耻为恶”的答案的结果。以耻为恶的思想的表层,就是所谓“名”的意识问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论坛》2008,(9):182-185
本文阐述了和谐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其功能,分析了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14.
王为熊 《江汉论坛》2006,(4):139-140
2005年9月,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黄陂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黄陂召开。来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大等15个单位和地区的90多位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浓厚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华中师大教授杨昶说:“在中国人看来,和谐是最美的境界,最高的理想。珍视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热点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研究交汇互动入选理由:2006年,学术界“和谐思潮”涌动,不同学科、主题各异的“和谐”研讨会频繁召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和谐”冠名的论文多达一万三千余篇,堪称本年度中国第一大学术景观。当下,“和谐社会”建设已经从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目标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在学术界形成“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与“和谐世界”三种思潮交汇互动之势。第一,和谐社会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并举的局面,和谐的学术涵指/意指不断拓展,主体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异质性研究渐成学术新热点。第二,“和谐文化热”与“国学热”并举,形成“国学热”与“和谐文化热”学术合流的情势。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学术合流为“和谐社会”研究提供了精神资源,进而为“复兴国学”提供了时代契机;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和谐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资源,相关问题值得深究。第三,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学者露丝·海霍教授的“中国大学模式”命题,强调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与借鉴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神韵的大学精神,实现对西方大学模式的超越.“中国大学模式”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其存在着内涵界定不清、缺乏理论与现实支撑等诸多困境.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为牵引,立足中国道路的发展模式,创新大学制度,强化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输出,可以将“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由愿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世界”的提出,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10 1”模式为具体内容的“10 3”机制虽然不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但其运行方式对东亚的未来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而“10十3”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中日、日本及东盟问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0 3”框架为中国与日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适应的环境,为中日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东盟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使以东盟为核心的“10 3”机制在中日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明 《理论界》2006,(2):70-71
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法治启蒙后,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长,进入了一个被学者称之为“走向权利的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们的诉讼意识明显增强,诉讼作为实现公民权利最终和最重要的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人为本和程序公正是现代社会诉讼的两大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