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哀情小说"因其文化色彩的复杂性,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概要描述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探讨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有利于确立哀情小说独特的历史位置和独具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人叹服。这样的艺术精品,委实是现代文学艺术园林中奇特的一枝。《传奇》除了内容的多义与丰厚外,其艺术风格的铺张、飘逸、轻奇,令人在突兀地惊喜中忍不住惊叹。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了。熟悉中外文学的读者,会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既看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影子,又回味出英国著名通俗小说家毛姆的韵致。当年接编张爱玲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周瘦鹃老人,就曾这样  相似文献   

3.
作为颇具争议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以其独特的创作笔法撑起了"才子佳人"文学的半片天.周瘦鹃的"才子佳人"小说在言情方面与鸳鸯蝴蝶派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他的言情小说是通过"中庸"的手法,将言情与社会相融,刻画出凡俗人生的庸常爱情,并且形成了第三者"舍己成人"的模式,具有反"才子佳人"小说的倾向,其中包含着作者对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取舍,并产生意料不到的逆反效应,展现了言情外衣之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园林城中一个小庭园》(以下简称《小庭园》)发表在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编辑的、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榕树文学丛刊》七九年一辑上,还发表在香港《七十年代》杂志七九年九期上。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周瘦鹃惨淡经营多年的一个小庭园的今昔境遇,寄寓着人民的爱憎。是对美的一曲歌颂,也是对恶势力的无情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周瘦鹃其人、其艺术的尊敬和其受迫害的同情。主题深刻,意境隽永,语言清新、优美、考究,富有艺术魅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散文园地的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早期的文学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气象,为中国旧小说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他作品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颇能引起民初读者的"兴味"。他大量翻译"哀情"小说乃是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双重建构的结果。若从"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角度考察,他已经超越林纾、包天笑等译界前辈。在"新文学革命"前夕,他便开始更多地采用直译,使其译作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著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既是清末民初西方小说在中国的主要翻译家,又是现代中国成功将西方小说元素融合进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一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秉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故事主题、语言及叙事层面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的创作理念,他的“伪翻译”小说便是融合西方短篇小说因素的典型。因此,周瘦鹃中西合璧的短篇小说既有民族特色又带有西方色彩,成为大众所喜欢的、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8.
周瘦鹃1916~1918年在《新闻报·快活林》、《新申报·小申报》上的发表的作品,学界鲜有提及,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对周瘦鹃研究本身就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周瘦鹃以上海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背景,通过与新文化运动所聚焦的"妇女问题"之不同视角,思考现代女性婚姻解放问题的内在危机。周瘦鹃在这两大副刊上发表的言情小说,揭示了上海中产阶级市民的两性关系,展示了金钱支配婚恋中男性痴情悲剧与上世纪20年代妇女问题的另类向度。  相似文献   

9.
文学活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城市化过程开始的时候,其中经济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周瘦鹃所生活的上海就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城市化使得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逐步确立,直接用货币去表现商品经济形态下精神产品的交换价值的稿费制随之出现.经济因素对周瘦鹃文学活动最核心的影响就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理念,不论是作品的选材、表现方式,还是办刊方式,都明显地反映了对读者的尊重和考虑.通过周瘦鹃的文学活动,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文学活动背后的经济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的艰难蜕变时期,苏曼殊的小说叙事艺术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小说《碎簪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一个三角恋爱的哀情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增添了读者的情绪感。不过由于“余”的“喧宾夺主”,小说的叙事也显得生硬而不圆滑,人物刻画囿于传统而突破不足,凸显了苏曼殊小说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11.
周瘦鹃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但目前对他译文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民国代表性的都市通俗刊物《礼拜六》上周瘦鹃发表了大量译作,前百期的译文中,译者更多地侧重于哀情题材,同时军人、爱国题材也占了不小的篇幅,这与他的个人情感经历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译者对华丽的词藻偏爱有加,为了给情感故事营造浪漫气氛,还在原文的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后百期的译文中,译者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语言风格上也由前百期的浅近文言为主向更贴近白话文的语言靠近,措辞也变得更为质朴平实。这些变化与新文化运动下的白话文运动、民主启蒙思潮和个性解放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精神界之战士”的“振人”号角——积极浪漫主义偏爱出自功利需求1906年,当26岁的鲁迅奋然弃医从文时,他的所有的文学经历,还只是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法国儒勒·凡尔纳)、《北极探险记》(译稿佚,作者不详)和《造人术》(美国路易斯·托伦)等几篇科幻小说和雨果的小说《哀尘》,编译改作过外国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从文”之路简直须得从头走起。这位年轻的爱国者虽然“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相似文献   

13.
石田干之助关于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胡人买宝故事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其所著《长安之春》一书中,主要包括对胡人买宝故事的编译、校勘、注释、考证、论述及对其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与变异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虽非石田干之助的主要业绩,但他却开拓了近代日本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廖四平  张倩 《东方论坛》2014,(5):126-128
正李建军的《文学还能更好些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是一部论文集,除"自序"外,共三辑:第一辑由几篇论述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现状的论文组成,第二辑是几篇对有影响的小说进行"质疑性批评"的论文,第三辑包括几篇"反驳性的‘批评的批评’"和侧重肯定性论述的论文。总的来看,《文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敢于质疑《文学》所论述的对象虽然或为名家,如莫言、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留日时期所撰《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中有关"文学"的定义及论述基本来自美国教授Hunt所著《文学概论》。Hunt的目的在于构建"文学"学科在高等学术机关中的位置,构建过程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强烈需求密切相关。周作人对此保有疑虑,因此在编译过程中转而将批判矛头指向林传甲的"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16.
周瘦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等于1936年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被鲁迅誉为“近来译事之光”。他以撰写散文与短篇小说著称,并初具现代都市文学特征。作为一位“名编”,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撑起了上海市民大众文坛的“半爿天”,推出了张爱玲、秦瘦鸥等著名作家。他办《礼拜六》的若干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周末版”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回归,我们对这一多元共生文坛上的历史人物,当可作出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关于鸳鸯蝴蝶派(简称鸳蝴派,下同)及其作家的评价与研究,目前进行得还比较少,且不够全面。本文试图就周瘦鹃及其在鸳蝴派作家中的地位,作一粗浅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一周瘦鹃,原名周祖福,字国贤。瘦鹃(红鹃太瘦生)是他的常用笔名,也是他的号。1895年6月30日(旧历闰五月初八日),周瘦鹃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条来往于上海——汉口间轮船上的会计,平素善读报纸,痛恶帝国主义,经常向儿子们灌输爱国思想。1900年,他于病危中闻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怒不可遏,临终“忽  相似文献   

18.
断鸿零雁,佛光学影里的弥天幽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等作品,表现青年作家创作心理上的个性与佛戒劫争,也是作家人生侣离的自叙传.这种宗教跨越散发青春气息,也是留学生精神境界跨文化语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顾明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知名通俗小说作家,其言情小说非独哀情,也是醒世的,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武侠小说常借侠客形象以寄寓除暴安良、振兴华夏之理想。他的小说都与"情"密切相关,其小说意境清高、思想高超,既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受到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在当时别具特色,广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0.
周瘦鹃多选择短篇小说进行翻译,早期译作(1919年之前)题材倾向于言情、侦探、伦理、爱国、秘史和轶事小说,五四运动之后则转为对底层市民的关注。这些选择上的倾向有其深刻的时代和个人背景因素。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其译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时代需求,文学思想动态,出版体制,读者市场,周瘦鹃的家庭环境、个人情感经历在其翻译倾向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