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2.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3.
《中庸》一书,在我国思想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代的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著作,每每都要提到它。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似乎都已不成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后汉郑玄亦如此说。宋儒朱熹以《中庸》为  相似文献   

4.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表明《中庸》应为子思晚年所作 ,证明了思孟五行乃“德之行五”即仁义礼智圣 ,显示了从哲学宇宙观角度为孔子学说提供理论根据 ,是由子思开其端而由孟子基本完成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子思的“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再到孟子的“圣人与我同类”,性善论逐步形成 ,从而为孔子的仁政德治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先秦儒家学派中最先主张禅让的也是子思。总之 ,有了子思这个孔孟间的思想中介 ,先秦儒学的变迁就有线索可寻了  相似文献   

6.
子思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哲学思想家.子思哲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了孟子哲学.本文拟就子思哲学思想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并期望学术界批评指正.子思的哲学遗产主要是《中庸》一书.(注)子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子思认为人”性”来自于“天”,他说:“天命之谓性”.(《中庸》一章,以下凡引《中庸》只注章数.)子思的“天命”思想是殷周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念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子思所讲的“性”就是主体即  相似文献   

7.
思孟学派上绍曾子内省修身行仁之说,把心性说与行仁政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子思与孟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圾,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子。《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作《中庸》。侯外庐认为,“《中庸》一书虽然不一定是子思一人的著作,但其思想则可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来处理。”①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人。曾游说齐、梁、鲁、邹  相似文献   

8.
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陈进坤曾子作传的《大学》、子思作传的《中庸》二篇保存在《礼记》中,先秦至宋,并未独立流传,亦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也只是虚应治“经”之故事,了无新意。中唐韩愈、李翱始予重视,视之如...  相似文献   

9.
论《中庸》     
《中庸》,司马迁《史记》认为是孔子孙子思所作。也有人认为它是秦汉之际或汉初的作品。但从全书的基本内容看,除了后人羼入的某些辞句外,应是战国初期的作品。至于是否子思一人所作,倒不一定。本文只就《中庸》加以论列,对子思其人其事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思无邪”与其中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总评价。历来对“思无邪”的解释受包咸、程朱、郑浩的影响比较大,或说是“思想纯正无邪恶”,或说是“不虚假”。这些都不准确。孔子的“思无邪”是就诗与乐两方面而言的。上古,诗乐一体,《诗》三百皆是合乐之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乃无意,“无邪”即直,“思无邪”是说诗与乐中正和平合于节度。这是孔子从其中和美学思想出发对诗乐(文艺)的评价,也是其中庸哲学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乃是子思对儒家成德理想的理解模型。故郑玄以“中和之为用”解《中庸》题旨,虽不中不远矣。前半部分多引孔子之言阐述道、德之意,后半部分则以哀公问孔子引出“诚”的概念。子思以“诚”或“至诚”为成德之境界、天道之本质。至于如何达到“诚”,又给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两条道路,对应于《五行》始于“仁之思”和始于“圣、智”的两条路径。若说“中-和”还是两个环节,则一个“诚”字,通工夫与境界而言、通德与道(中与和)而言、通天与人而言,乃是一个成始成终、贯彻一切的概念,代表了子思对夫子“吾道一以贯之”话头的最终回应。当然,诚的境界仍以“中和”为内在的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庸》前后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递进,而非彼此无关的两个主题。要之,《中庸》是子思思想的最终定论,“诚”是子思思想的究极之说。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与杨墨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学派,而且由于这些学派的议论与儒家学说根本对立,所以孟子对此极力进行驳斥。这种倾向似乎在孟子以前,即子思时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从《中庸》的叙述来看,已经表现出子思刘儒家以外的学派有所议论的情形,在《中庸》首章论及性、道、教时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因为存在认为德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真谛     
中庸是人类思维与人类伦理精神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本文从分析孔子的中庸思想入手.并揭示出孔子中庸思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二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方法.进而分析孔子之孙子思的《中庸》.《中庸》提供了一个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生长的最高境界和三维模式.它包括:率性、贵诚、中庸三个方面。朦胧的本体论、最高的道德境界、最佳的处世方法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庸之真谛.  相似文献   

14.
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他全面继承并大力发扬儒家学说,力图拯救社会危机,并且抗志守道、持节独立,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受到后世统治者的尊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哪些是子思书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包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郭店简《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和典籍中的一些佚文等,笔者仅以《中庸》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子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 ,批驳笔者关于孔子作《左传》蓝本的观点 ,一口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修《春秋经》” ,说是“一经三传 ,都以为经为孔子所修 ,这是司马迁所已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历代经生迂儒的传统习见。本文以一经三传的事实入手 ,证明“修《春秋经》”说 ,实乃“乌有之谈”。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中庸的认识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实行道德的法则,真是最正确的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把握这个法则。从上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庸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不但在不同场合表述了这一思想,而且为人处事上处处体现中庸的原则。从《论语》中看,孔子在许多场合阐述了中庸的思想,但并没有给中庸一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后人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各执一词。因此,有必要先探讨中庸的确切含义。中庸的庸字含义比较明确,人们的理解基本一致。庸…  相似文献   

17.
朱熹将《论语·雍也》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注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与仁义道德连在一起。儒家鼓吹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中正、公平、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礼记·中庸》又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佛教《中道》亦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即指  相似文献   

18.
中庸之道与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这并非是对“中庸”作出规定,但因此我们可看出孔子追求运用“中庸”方法的迫切心情和持之一贯的原则。子思对中庸作了充分发挥,认为它不仅“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亦即把事物两端的道理研究清楚、解释清楚,然后取其中点而用之,而且子思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也即认为感情处于“中和…  相似文献   

19.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20.
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中古时代的“中和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含义有“中度”、“执两用中”“和”乃至“权变”,“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德政是其灵活的真正的“执中”,“礼”是典型的中庸的“礼”。中庸,乃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他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