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桂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自从许氏叔重之《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小学界研究《说文》,成了一种风尚,特别是宋代以后,徐铉、徐锴的注本刊行于世,《说文》之学更加普及。发展到清朝,简直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成果累累,难以赘述。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六书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关于“转注”之法,争论更是激烈,孰是孰非,还要等待历史来宣判。 相似文献
2.
洪家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第一座大厦,而他的“六书”说,则是这座大厦的骨架。可是“六书”中的转注一项却是自来聚讼纷纭,历千余年而不息。现在,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和古韵学研究的进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本文试图利用古文字的有关资料和古韵学的某些成果,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许慎在《说文·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这个定义文辞简约,语意欠明,以致引起后人争议不休。据曹仁虎在《转注古义考》中统计,自晋以下说六书转注者共二十余家。近人高亨又据《说文诂林》所记把转注说归纳为十八种。(《文字形义学概论》)如果我们再行约并一下,则可分成四派,即主形派、主声派、主义派、兼顾派。 相似文献
3.
杨春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六书中之转注,可算是一个象飞碟或百慕大三角似的不解之谜了。从古到今,人们为此写了多少文章,但始终没有攻破这一关。真是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自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作为悬案。唐、宋、元、明几代的许多学者贾公彦、郑樵、张有、戴侗、赵宦光等的说法,由于受当时主观、唯心学风的支配,可取处不多。有些论述得不够清晰、明确。至于以为转注就是“考字左回,老字右转”,或“贲有七音,义各不同,触类而长之,衰有四音,齐有五音,从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七音,辟有十一音,皆转注之极也”等,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4.
转注假借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94-98
本文深入探讨了造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二书,从这二书的名称,“书”字的本义、许慎对这二书的定义、以及适字的结果、二书的不同使用等五方面分析,认为这二书实际上不是造字法。又从用字法提出者的论述及语言实践两方面分析,认为转注和假借实际上也不是用字法。 相似文献
5.
黄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从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是所谓“六书”。六书说能不能把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概括得准确而无遗,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題,但六书确实都是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六书的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在制造汉字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时产生,而必有先有后,逐步趋向完善。我们从汉字的性质和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钟如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209-212
“转注字”是指字形义(或本义)完全相同,读音相同,形体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一组字,其总原则是“形变而音义不变”.之前对汉字集团中转注字的研究几乎无人关注,因此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本文专门讨论转注字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大学就学时,听先生说“六书”,唯独“转注”之法,当时未尽其奥。后来,翻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恍然若有所悟,觉得“转注”之于朱氏,颇如恩格斯加给普列斯特列的那句评语:“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这在当时未始不带着青年人的浮薄,然而现在这些浅陋见解,也确实是从那时肇端的。时光易逝,转瞬廿年,学殖荒疏,苗而不秀,可慨也已!近来,读了几位先达论小学的文章,又听说朱氏辞书已经再版,鼓舞之余,略理思绪,狂简之作,亮多舛误,时贤大雅,匡其不敏云。 相似文献
8.
转注说源流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正> “六书”是前人分析古汉字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旧的六书理论不免粗疏,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后人通向古汉字的必经的桥梁。为了能够给旧的六书理论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用历史观点全面考察六书问世以来的有关解说和论述,理清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想来是很有意义的。作为六书之一的转注,其定名,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没有歧异;其界说,惟许慎一家略有陈述。《说文解字·叙》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应当指出,许慎所定的界说已比较简单,所举的例字又不很明确,因而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转注成了六书研究中争论最大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问题。汉字 相似文献
9.
郑会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5)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 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 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 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10.
张文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74-78
本文认为,转注是一种造字法。转注字就是“以部首为义”的宇。《说文》中共有68个。其中,转注字和部首的训释方式有互训、递训、逆训和同训等。转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同义词造宇;具体表现在方言词语、古今发生声韵变化的词语、同一事物的“异名”和所指对象不同的近义词等。转注是一种与会意、形声有着本质不同的造字法。它不象“六书”的前四种是从事物形象的角度写词,而是直接从意义的角度;假借则是从音的角度写词的一种造字法。可见,“六书”是一种严密的造宇系统。 相似文献
11.
12.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13.
唐元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4):125-128
许叙中有关转注的义释,前者说的是转注的字理依据和构形前提,后者说的是其字义的内容及其生成方式,字例的说解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义释的补充.转注不是用来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类型的一种方法,也不是对已有文字的借用,而是在某个已有成字内部直接加注或替换某个字位,以求更加显豁地记写该字的所负载的某一意义的一种文字现象,是一种改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其昀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40-43
转注既非用字法,更非造字法,而是对于一种文字关系的揭示。转注当是指:彼字由此字之形体转生,彼字之意义包含于此字之中,彼字之读音近乎此字。 相似文献
15.
王兵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
“转注”探旨王兵怎样理解六书中的转注,已经争论了近千年,大致有:反体说(戴侗、周伯琦)、互训说(戴震、段玉裁、桂馥、王筠),引申说(朱骏声)、假借说(欣炎武、杨慎)、声类说(章太炎)、重文说(饶炯)、连语说(廖平)、同意说(钱学标、罗汝怀)、同部说(... 相似文献
16.
任苔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85-88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讨论六书的产生和前人对六书及转注的性质的认识,认为把对转注的解释分为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 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都脱离了文字的三要素和许慎对转注下的八个字的定义,而章太炎等学者对转注的讨 论才是正确的。确认转注字必须具备形通、义同、音近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从而认定转注是以联系的目光分析汉 字构造关系的造字法,并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用字法,进而从时空两方面入手,以字例为根据,把转注字分为古今 转注字和方言转注字两类,证明转注字对研究同源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3-116
转注是传统汉字结构理论的“六书”之一。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争议颇多,但不少在论证方法上存在问题。根据许慎关于转注的名称、定义及用例,结合文字学理论和汉字发展史知识,转注指根据事物的类别,用最能代表这类事物意涵的字作为表达这类事物的字的部首,而表达同类事物意义的字可以采用其同类字的部首。转注不能直接造字,但它是造字的重要补充,不能简单地认定为用字法。转注的提出,有助于完善汉字构造理论、促进汉字的发展、成熟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20.
赵小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战国前后,人们根据汉字的构形实际,探求汉字产生的途径,发现汉字的出现情况可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总称“六书”。东汉的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的根本方式,他在《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后叙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提出了最早的界说并举了例子:“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拘。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