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担保法律制度是推行市场经济必需的法律制度。从其内容上讲,它是物权制度与债权制度的综合,在发达国家,担保制度通常由民法典来调整。例如,法国、德国和日本民法典在物权和债权编中,对担保制度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在《担保法》制定颁布之前,我国对担保关系的调整和规范,分散在《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几项司法解释中。这一状况有很大局限性,表现在;1.规定的内容不够详尽,许多基本问题没有明确。例如,担保主体,担保财产范围,担保适应程序等等都没有规定。这使得司法…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房地产转让,出让,出租和抵押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应当注意的是签订房地产合同时除应运用房地产法规指导外,还应注意掌握不同合同的特点。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应注意掌握的事宜有如下几点: 一、注意合同主体资格的合法性 合同主体资格合法是指签约房地产抵押合同的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是否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具备以上能力的主体签订的抵押合同无效不受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借款合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85年2月28日由国务院发布,同年4月1日施行至今,已经四年有余。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法规,为我国银行、信用合作社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同时为保护借款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信贷计划的执行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条例》在某些方面已经不敷适用。因此,适时地对现行的《条例》加以修正,已是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修正意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郑文睿 《理论界》2007,6(7):173-174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这部法律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和众多法学家的心血,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治的进步与和谐,促进了民法典的制定。《物权法》在第四编担保物权部分规定了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这是对我国担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但关于浮动抵押制度的条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关于设定人的规定最为致命。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自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聘用制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律手段,也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一、非师范毕业生申请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条件要取得高中教师资格,应当…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6条规定:“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8条第1款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规定是国家对经济合同参加者履行合同的一种强行性规范,是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履行合同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民法院和合同仲裁机关衡量和判定合同当事  相似文献   

7.
最前,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典当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项目,扩大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典当行原来只能经营动产。按照《办法》规定,典当行不仅可以做动产、财产权利质押,还可以做房地产抵押。《办法》允许典当行从金融机构借款,但规定余额不得超过其注册资本。《办法》根据  相似文献   

8.
试论保证人的追偿权张道庆保证人的追偿权是我国担保法、民法通则和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保证人明文规定的唯一一项权利,它可使保证人因承担保证责任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得以弥补,是保证人之所以承担保证责任的基础。一、保证人追偿权的种类保证人的追偿权具体分为代...  相似文献   

9.
1995年 10月 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确立出两项重要的制度 ,即拍卖制度和登记制度。制定与此相关的配套立法成为《担保法》顺利实施之需。时至今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已出台 ,而有关登记的统一立法仍为空白 ,这一点业已成为《担保法》被批评为操作性较差时的重要例证。一、登记的功能及效力《担保法》在抵押和权利质押中规定有登记制度。抵押担保不以抵押物占有的转移为必要 ,较之于转移占有 ,对债权安全的保障力有所减弱 ,增大了债权人的风险 ,但对抵押物本身的有效利用、创造价值更为有利 ,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推行外贸代理制过程中,有成功经验,但也产生了很多法律问题,表现为外贸代理中具体做法不规范,并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对策是应当改革代理体制,完善外贸代理法律制度等。本文提出了具体意见,如变审批制为登记制、修改《民法通则》中的代理制度、制定外贸代理实施条例等。  相似文献   

11.
罗毅 《理论界》2001,(2):53-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实施已经四年多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开展抵押物登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进行探讨。一、关于抵押合同的主体抵押合同的主体即抵押合同的当事人。根据《担保法》有关条文的规定 ,抵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以物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抵押权是一种物权 ,这不同于《担保法》有关保证担保的规定。保证是对人的资格及可能性给以规定和限制 ,抵押是对物的属性给以规定和限制 ,保证相对应的是保证人 ,抵押相对应的是抵押物。《担保法》第八条、第九条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以公益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12.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担保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由于抵押在我国现实生活中长期被作为一种信用手段而广泛使用,所以探讨我国《担保法》中关于抵押制度的规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抵押的概念和抵押权的法律特征。我国《担保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  相似文献   

13.
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是民族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地方法规。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自1954年《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限后已整整36年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1984年公布施行,至今也已七年了(以下简称自治法)。但是目前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巳制定自治条例的还不到半数。5个自治区也都没有制定出自治条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范健新中国第一部《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1993年12月27日颂布,并于1994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公司法》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企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经济、法制乃至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困境与出路俞德鹏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现行户籍制度正式确立。自那时以来,它作为计划经济原则与我国特定历史情势相结合之产物的特有制度,为确定与计划...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按揭的实践合同,期房按揭财产担保应认定为期待权抵押和现房抵押。而立法实践倾向于定性为期房抵押、现房抵押及预告登记相结合的模式。因此,将立法确认的模式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物权法》和《担保法》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另外,鉴于让与担保的实用性,可以考虑立法试行让与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7.
推行公务员制度是促进政府机关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莫军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定法规,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务院六月二十四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这是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为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途径,这对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历经十…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确立。《条例》对有关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原则、性质、行政复议申请与管辖、复议机关的受理与决定、法律责任等均作了原则规……  相似文献   

20.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确立。《条例》对有关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原则、性质、行政复议申请与管辖、复议机关的受理与决定、法律责任等均作了原则规定。为行政复议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1994年10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行政复议条例〉的决定》发布了《行政复议条例(修定)》。考虑我国目前行政复议立法时机已经成熟,顺应立法要求,1999年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