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下的一个次级概念,"文化唯物主义"用以定义威廉斯、汤普森等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所开创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统。它是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思索的思想结晶,为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马克思主义在英国发展陷入停滞,表现在左派政党立场、左派知识分子理论方向和无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三重迷失。以爱德华·汤普森为旗手的一批立志于寻求马克思主义英国化“第三条道路”的新左派理论者从理论精神、理论目标、理论方法等角度,展开了一场集中、广泛而影响深远的反思性争鸣。他们基于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理论形态,提出要重塑知识分子战斗精神、找回价值目标、打破传统的理论和革命枷锁。英国新左派理论的自我使命反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范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应当始终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立足人民做好人民的学问,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事作为本职使命。  相似文献   

3.
E.P.汤普森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定义展开批判,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定义的多重面向。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积极从欧陆寻求理论资源,引发与英国本土以经验为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争。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不仅偏离了利维斯主义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将文化的意涵进一步扩大到日常经验,并且重视“文化”作为激进政治载体的抵抗潜能。同样,围绕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验”与“理论”的思想交锋,既促成了英国文化研究内部的范式转型,也为当下学界重返伯明翰,进而理清文化研究的理论系脉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左派是战后英国社会变迁与1956年三大历史事件耦合的结果,一方面,福利制度、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造就了“无阶级”社会的表象,文化被凸显为核心议题;另一方面,英国新左派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与利维斯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无论是霍加特和威廉姆斯对利维斯精英文化定义的反驳,还是汤普森对庸俗唯物论与决定论的批判,日常生活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他们关注战后工人阶级日常经验,强调文化的自主性与个体的能动性,重塑一种“主体间性”的文化政治学,为文化研究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英国新左派的产生是英国思想史上新的里程碑,斯图亚特·霍尔是参与新左派创建和见证其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多次以亲历者的身份,就新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思想渊源以及政治诉求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讨论,真实地呈现出新左派的产生、特征及其目的诉求。霍尔认为,新左派是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苏伊士运河事件"余波中诞生的,其目标导向是要重新确立新的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左派的成员虽然不是同类人,但他们在一系列相关主题上却具有广泛一致性,这是由于文化研究把松散的新左派凝聚在一起,使之有了核心理念和相对一致的政治主张。新左派在兴起之时还没有找到或形成真正适合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但通过聚焦于文化研究,迈出了走向英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步伐;而经典马克思思想和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启迪了英国新左派,而且也大大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扩大了他们的问题域,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作用。新左派的政治诉求是克服狭隘的政治观,批判改良主义、工党主义和资本主义,聚集更大的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冲突的地盘;发动激进的社会革命,组织更广大的群众参加革命,尤其是吸引"非生产线"上的人参加进来,目标是要推动实现"经典社会主义的纲领"。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文化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精神.文化主义是伯明翰中心的传统,它将文化理解为整个生活方式,而将文化的概念与艺术分离开来,给大众文化的崛起开辟了理论空间.通过对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和霍尔的个案分析,本文显示文化主义如何注重在物质生产的历史流程中追踪意义的展开,进而探究文化在阶级权力中的地位.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文化牵擎着政治斗争.文化主义的这一标识,应是很典型地反映了英国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解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上下贯通。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之间的两相比附给予我们众多启示。英国在历史上形成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塑造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前提条件。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支撑下,英国文化主义和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结合,形成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繁荣的理论张力;中西文化互补关系的建立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基本结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大众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了主体和结构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中—马—西"的总体结构为背景,所谓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整体的上下贯通。  相似文献   

8.
马修·阿诺德是英国新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传统文化"是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理论内核价值丰富。他认为严肃文化的守护只有"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的"剩余民"或"有机知识分子"才能担当,这是"文化霸权"的时刻,这开启了他对"大众文化"正面的认知,对英国文化研究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按照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即是“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的发展过程,人民通过拆解和重构某些传统因素并将之整合为自己的生活之道和斗争之道,从而创造和续写着历史.汤普森通过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1780-1832年间的英格兰道德经济和卫斯理宗等“遗存文化”,意在告诉人们:遗存文化不等于落后、保守的文化,它也是一种蕴藏着激进、革命因素的选择性传统;而激发这种文化能量的恰恰是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汤普森从文化的角度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阶级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揭示了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的传承关系,表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时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同,因而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的研究视角、阶级意识的形成及其层次和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彰显了“文化”的革命力量,凸显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养料,文化冲突使其彰显了创新理论品质,其科学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扬弃的理念,建设中国化文化创新机制,完善实践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苏论战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结合",既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又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或酝酿。中苏论战的影响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结合"的步伐,但在论战过程中独立自主原则被异化,论战使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成为枉然,论战也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考茨基作为第二国际理论权威,对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进行一刀切式地理解。本文将其思想历程分为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三个时期来考察。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因为考茨基的思想终生都受达尔文主义等的影响,并且其思想特点犹豫不决一直贯穿其一生,就算当考茨基演变为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之后,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断定他的理论观点在一切方面都具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和思想源泉。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转移中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与此同时,形成和发展了有独立科学体系的邓小平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前邓小平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是属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范畴。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文革”后期对教育的整顿;第二阶段:“文革”结束后对“两个估计”的拔乱反正;第三阶段:亲自抓教育的改革。邓小平教育思想有其时代性、突破性、实践性的特点。其科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法兰克福学派在1933年至1963年之间处于中断状态。但这三十年里的历史变迁和若干学者的坚守、探索也为1963年后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一代学者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失去的三十年”使德国马克思主义传统发生了重大断裂,这对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在重建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卢卡奇所奠定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复兴。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完整历史逻辑,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方法论抉择和当代德国左翼理论的特征,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葛兰西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他对文化领导权获取方式和意义的全新论述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作用的界定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赫斯特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主要考察的是阿尔都塞。在解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四个主要论点的基础上,赫斯特认可阿尔都塞否认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的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对其意识形态理论展开分析批判。阿尔都塞和赫斯特从不同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无疑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进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又存在着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推崇马克思的原因,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实际关系层面来理解。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还存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较之其初期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剥削、压迫劳动者的本质并没有变,所以劳动者总是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追求解放的旗帜。二是马克思提供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即唯物辩证法,对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社会也普遍在利用这一理性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三是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而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推测和根据这些推测做出的一系列对策安排——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设计,这些东西中有很多被后来的社会发展的实践所一一证实,这也是西方知识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也不对社会主义出现的挫折和问题作具体分析,就盲目地排斥马克思主义,这是极不严肃的态度。今天,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广泛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大胆创新,努力构建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