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9):36-41
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市工业部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转移者本身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且这种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这是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效益的一种经典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城乡间、产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这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化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融合以及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结构、制度与观念: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榛  李白 《学术交流》2006,(8):75-77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拥有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但是农村经济并没有因此更快地发展,经济结构、相对贫困、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多数农村,这主要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劳动力转移迟缓、观念落后因素造成的。当前要以制度改革、政策扶持、观念更新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做好建设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力并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充分条件。中世纪英国是一种粗放的农牧混合经济,形成了初步社会分工,更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与集约化农业相比,这种粗放式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及能够供养人口都很有限。随着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之深化,农村劳动力被迫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而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则将大量劳动力拉进农业"过密化"陷阱,使得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或城市流动。英国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较大发展是农牧混合经济和粗放农业"量—质"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二巧”。所谓“多”,就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剩余;所谓“巧”,就是有不少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这是我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对于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着重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赖于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进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6.
赵国珍 《学术交流》2008,(5):107-111
劳动力有序流动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人口流动模型是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尽管两模型是在不同时代背景提出,也都有自身缺陷,政策含义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加快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有着重要的政策借鉴价值.加快劳动力流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就需要从推动劳动替代资本,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的长效机制;尽量使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极小化等方面求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先流出,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则留在农村和农业中,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们除了要研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外,也不能忽略怎样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各级财政改变过去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做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培育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农民,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等方法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防止优秀人才过度外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引言关于家庭与劳动的相互作用这一课题,迄今尚未有过充分的研究。麦克兰(Maklan)说,事实上,就认真地把劳动和家庭生活结合成一个广泛的整体这一课胚进行的研究尚属微乎其微。不过,象海里文(Hareven)指出的那样:大型社会中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经济约束以及工业组织中的变化会影响家庭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能力,造成人口流动并影响劳动过程。反过来,家庭的内部变化以及家庭的优先目的(根据其需要和文化传统而定)又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工作动机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过去十多年中发生了一系列来自各种不  相似文献   

10.
牛昉 《唐都学刊》2005,21(6):77-80
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以三个转变强化销售,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从总体规模态势、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结构、外出时间选择、流向区域选择、外出方式与工作寻找方式、就业范围和产业领域、职业分布层次、流动变更程度等八个方面做了统计分析。作者认为,90年代后期和下个世纪初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劳动力转移最活跃的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把农业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城市化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老年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增速放缓后,高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业回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从而对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村落共同体功能维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综合效益和收入水平偏低,而阻碍农业收入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是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经营规模过小。为充分利用大批老年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契机,加快构建以农业核心经营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本近年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日本为摆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困境而进行一系列农业改革的经验,或可为中国农业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返乡农民工激增,自主创新,多途径实现转移,二代农民盲目求职,一代农民择业谨慎.影响农村富余劳动转移的因素有国际金融危机、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富农政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相关对策:加速制度改革、加快区域协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等以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前提,分析了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揭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这一突出矛盾,提出了试图通过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依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相互联系,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共出现过三次劳动力短缺,分别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劳动力短缺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劳动力短缺越来越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瓶颈",也加剧了日本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脆弱性。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通过分析日本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给中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工业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从理论上探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农村工业化规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发展是由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决定的。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选择和农户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要实现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农村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重点是把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和影响农产品供需状况的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说明:1.劳动力商品理论存在两大疑点:从逻辑上看,这一理论无法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经济过程,暴力和掠夺作为非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2.在劳动力——劳动——劳动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三位一体”关系。3.由商品生产者的自身素质、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共同决定的综合劳动能力差异,是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唯一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商品经济,搞好资金和货币融通是一个重要环节。信贷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在支持农业生产中,积极调整贷款结构和投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将起重要作用。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信贷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活跃农村商品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必须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形势表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集中,农业生产实行集约化,生产更加专业化,农村各业连接紧密,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20.
作者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采取实证和计量研究的方法,从工资差的角度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劳动工资行为的变化,指出劳动市场尚在发育的中国,工资差作用体现为劳动力流动和有效劳动工资的调整这两种互可替代的行为。因此,成熟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建立具有激励效应的工资制度和较高的工资差,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