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览元明清诗史,认为:肩负历史使命,表现时代精神,发扬现实主义传统,是此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身处八代唐宋之后,元明清诗人有更多条件对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经验加以理论总结,并自觉运用于创作实践。大体而言,元明清诗人有两大对立诗歌主张,一类以复古相标榜,从明代前后七子到晚清的湖湘派、同光体;一类以性灵相号召,从明代的公安派到清代的袁枚。而诗坛巨子多崛起两者之外,立足于时代与社会,对传统有继承有创新,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相似文献   

2.
忧患造就诗人─—论元好问诗歌创作高峰在河南陈书龙元好问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鲜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元好问的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3.
<正> 现实主义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席勒1795年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现实主义就被诗人们所接受、运用,并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创作原则。此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诗坛绚丽多姿,异常活跃。然而,粗略地归纳起来,也无非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类。我以为现实主义诗歌不会消亡,无论从六十多年新诗运动的历史进程还是十多年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与深化看,它始终是当代诗歌的主流。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揭开了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精神复归的序幕。此后,艾青、流沙河等诗人的创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5):46-52
明代宗藩诗人是明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诗歌创作群体,有明一代,宗室有传诗文集者共160人计221种,现存36人51种,对整个明代文学创作和学术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特殊的文学创作生态环境下,宗藩诗人积极参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作拓宽了诗歌创作领域和题材,多维度、全方位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诗风诗貌多样化。一方面追求风华和婉、温柔敦厚、雍容典雅、文辞优美的盛世之音和清新淡雅的隐逸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风逐渐回归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革,人们对于我国近几年来诗歌创作的情况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现在的诗坛很不景气,诗歌没有人读,诗集卖不出去,诗人改行去写小说;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喜欢诗歌的人仍然很多,如果说有的诗人也写了小说,而有的小说作家也在写诗;还有的人说,现实主义诗歌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以及“两结合”的诗歌已经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不仅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且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唐代诗坛上如同两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一个是以积极浪漫主义为主要倾向的“诗仙”,一个是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特色的“诗圣”.其他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名家,有十余人;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就其创作方法的倾向性而论,绝大多数属于现实主义一派,与杜甫前后相邻;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征,与李白遥相呼应的仅仅只有李贺一人.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对我国古代诗歌作品风格作分析时 ,一向沿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标准。本文援引白氏诗论 ,对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作者及诗作进行分析 ,对传统界定的风格提出质疑 ,论证了“歌诗合为事而作”,“浪漫的也是现实的”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因屈节仕清,后人多有嘲讪。当今学也因各种原因对其诗歌重视不够。本从其身世入手,联系作品实际进行分析,认为吴伟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吴伟业可称继社甫、白居易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9.
传统诗词,又称“旧体诗词”,它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它不是指诗经、乐府、宋词、元曲,甚至也不是指明、清两代的诗词。而是指采用古代诗词曲等形式而表现现代、当代社会生活内容的一种诗歌类别。这个定义使它大体上同白话诗和新诗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新诗产生以前,一般是不提“传统诗词”这个概念的。因此,传统诗词,就是包括现代诗人和当代诗人  相似文献   

10.
说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这自然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如果说杜甫也同时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大概总有人免不了要摇头.这种摇头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看成为:是这个就不能是那个,有这个就不能有那个的形式逻辑的摇头.实践证明,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家,可以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家.高尔基不但说在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果戈里和蒲宁等人的创作中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合流”,而且认为,很难正确地说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以及果戈里、莱蒙托夫、契诃夫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杜甫的诗创作证明,他的浪漫主义特质和他的现实主义成就一样的突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杜甫诗的一对矫健的翅膀,都一样的有力,一样的善于飞翔.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文化自身所固有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传统诗歌在其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汉诗的最高理想在于营造某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有高旨趣、高境界的诗人,其诗歌总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如此而来,诗人在其作品中如何运用和选择诗歌的意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诗人都是善于捕捉意象的老手,古汉诗中的意象比比皆是,且鲜明、生动、含蓄、蕴藉,又非常贴切。诗人无需慷慨陈辞,大声疾呼,然其种种对宇宙人生的体验已尽在其中。以意象为诗,西方是在近代浪漫主义运动接…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在十九世纪出现在欧洲文学史上的,而实际上,在古代的口头创作或书面文学中,就已经有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存在,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从文学本身来推断,应该说,在有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就已经存在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因为没有一定的创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中国"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时期的重要批评家徐敬亚,同时也是一位坚持诗歌创作已达四十年之久的诗人,其"诗人"身份一直被"批评家"身份所遮蔽,有必要重新加以认证。徐敬亚的诗具有典型的"朦胧诗"特征,虽然其诗歌美学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朦胧诗"的底色不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鲜明的政治美学追求;理想主义的坚守;现实主义的底蕴。具有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的"徐敬亚",作为一个当代诗歌符号,其内涵远丰富于单纯的"朦胧诗人"标签,完全可以升级为"朦胧诗/人"而被视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汉语诗歌文化在总体性上的最佳象征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二度创作: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接近原诗的风格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的翻译一向争议颇多,这里涉及到诗歌是否可译的问题。应当说,诗歌有可翻译的部分,也有不可翻译的部分。一般说来,诗歌的内容是可译的,诗歌的形式一般是不可译的。通过翻译实践,并结合墨西哥诗人帕斯翻译的中国诗词,可进一步阐明我们对诗歌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杰作 ,对古代诗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章在论述前人有关《史记》对古代诗歌的贡献的基础上 ,分析了《史记》在思想、题材、表现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代诗人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少数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体现了作为小说家兼诗人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分析哈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讨论其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具体表现及其在英国诗歌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方美学的神髓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照。这一在东方文化革新运动中没落的诗学诉求,却在美国的新诗运动中又一次被激活,完成了诗歌在本源意义上的一次对传统的复兴。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的原始因子。西方“意象派”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借鉴彰显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渗与共融,也体现了传统资源对于构建现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军旅诗歌是古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当代军旅诗歌则是古代军旅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当代军旅诗歌进一步发扬了古代军旅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气概。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始终是贯穿于古今军旅诗歌的两条主脉,当代军旅诗歌则添加了新的时代特色和革命理想主义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代军旅诗歌在题材内容、诗歌体式方面又有很大的丰富与创新。总之,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其发展脉胳是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高启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号称“诗淫”的天才诗人,身处元末明初,其诗歌创作与文学观念具有易代时期独有而鲜明的特色。他针对诗歌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的传统文艺观,提出并坚持文学主要的是诗人聊以自适和自得的特殊精神活动,是诗人用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语言符号,他把诗歌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并通过诗歌创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上的满足,使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