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启动力量的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利益和经济增长的追求,而且内涵着对社会文明尤其是人的现代文明的重铸;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大厦的建构,不仅要有现代市场经济作为其坚固的基础,而且要有全社会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素质作为其不朽的支柱。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氛围中推进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造社会文明,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文化现代化在社会变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高度关切与热烈讨论,就反映这一普遍性社会认识和要求.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以及一些人思想上的迷误和盲从,在所谓“文化热”中,对怎样认识和研究文化问题,怎样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混乱.因此,拨乱反正,分清是非,澄清迷雾,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观,坚持文化讨论和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现代化,也包括文化上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文化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迈向现代与文明的精神力量;政治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三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同时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三个主要方面。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只顾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认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建设也会自发地上去,我以为这是一种偏颇的观点。经济现代化诚然重要,舍此就等于舍弃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但文化现代化也是需要人们自觉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现代化,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类型和行为模式的现代化。很难想象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本文将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二个方面具体地阐明我对文化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因,除了客观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外,还有所谓伦理精神、社会文化精神以及民族精神这种非经济因素。这种普遍的文化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国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随着社会变革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日益失去调控力量,而新的道德调控系统又未曾确立,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渗透,于是,我国的道德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无序状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中,我们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以消除社会分裂,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但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以刚性的规范化和谐终导致了封闭,从而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相悖。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就要求在现代性成长和社会变革中形成现代社会主义观念,以开放性思维,在社会转型中探索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变迁,而且这种全局性的社会变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来看,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是中国社会加速转变的时期,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化前期无数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筹划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集中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全面展开到深入推进的接续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成就和理论认知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远大理想,超越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迷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从哲学上解决现代化所提出的理论问题的中国思想家中,对本体论最重视、费力最多、收获最大的,当推现代新儒家。他们认为本体论是个关键,是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认清宇宙的本体,现代人才有安身立命之处;只有阐明了本体论,才能为现代文化的建设和政治、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指明正确的方向;如若不能把握不可动摇的本体论,那末现代人就会失去自我,现代文化就会精神贫乏,理论学说就会游谈无根,处理社会实际问题就会急功近利、捉襟见肘,而对西方思想的介绍只能是支离破碎,所了解的大多是枝节皮毛,只能在思想界造成浅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有别于其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离开社会大背景而独立存在,而要受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制约.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会影响和推动教育的变革.现在,社会变革形成世界性大潮,与此相适应,世界各国也都在实行教育的改革.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展开,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发展和改革也就成为客观的必然.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来源于群众,更要服务于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繁荣的经济是指繁荣的物质文明,繁荣的文化是指繁荣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两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入手,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大显成效,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令世人瞩目、也是我们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荣长海教授主编的《重铸辉煌——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研究》一书,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本书从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 1.概念明确,视野开阔。绪论从现代化这个概念切入,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始于17世纪的具有全球性趋势的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为基本特征。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是从发达国家开始实现,并逐步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差别,会出现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绪论简要回顾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三次大的推进浪潮中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明显反应,从中揭示了现代化道路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很自然地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的研究引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广阔背景之中。 2.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这本书紧紧抓住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转换的现实,首先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会齐 《兰州学刊》2008,(7):43-45,72
21世纪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大方面去落实,它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凤才 《学术月刊》2023,(10):15-24
社会合理化问题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哈贝马斯视域中,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行为合理性问题就是社会合理化问题。如果说,合理性问题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起点;那么,社会合理化问题就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指向。“社会合理化问题”不仅经历了从历史哲学构想到社会学模型的转变,而且还存在着从文化合理化向社会合理化的过渡。“文化合理化”包括科学和技术的合理化、文学和艺术的合理化,以及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合理化;“社会合理化”包括经济合理化、行政管理合理化、法律合理化。这就意味着,社会合理化不仅指目的合理性行为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扩展,而且指交往合理性行为在生活世界中的扩展。要想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解决现代工业文明危机,就必须重新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重新协调系统合理化与生活世界合理化的关系,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合理化。遗憾的是,当下走出现代化之困境依然在路上。  相似文献   

15.
综观当今世界,全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就是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作为现代化的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为人类社会描绘着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中华神州大地上,世人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以恢弘的态势,震撼着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伴随着民族素质向现代化特征的转型。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民族素质的提高又给予经济发展以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就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的现代化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性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关系、文明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阐述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整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人的素质是密切相联的.人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专业和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这四大方面.然而,传统的观念较为注重前三方面,却忽视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培养和提高.这里,我想谈谈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对于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一、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谓心理素质,可以认为是在心理方面与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有关的品质,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控性,人际交往的方式,心理和行为的自我调节性,自信心,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意义上的发展,特指“后发展”,亦即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性的社会变革,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举世…  相似文献   

19.
规则文明:当代中国文明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价值 ,在于它在全球范围建立起统一的、吸引世界各国争相进入并积极遵守的现代经济规则及其文明形式 ,这就使得全球化具有重大的制度文化意义和制度创新意义。而且这种制度文化意义和制度创新意义决不会仅仅限于经济制度领域。通过经济制度创新的积极影响和生态联动 ,将会繁衍出社会规则文明、文化规则文明、政治规则文明、法治规则文明 ,人类因此将迈入规则文明新时代。全力展开规则文明建设 ,不但是当代中国在全球时代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展开国际竞争的需要 ,更是中国社会全面走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葛茂林 《河北学刊》2007,27(2):183-187
文化具有引领价值追求、规范道德实践、孕育社会风气、塑造国民人格、确立制度架构和机制、繁荣各种理论和思想的作用。丰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内涵,推动农业文明和小农人格向工业文明和市民(公民)人格的嬗变,以文化现代化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以文化和人的现代品质的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和谐演变,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设民主、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