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革命的辯証法是无产阶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础。矛盾学說是革命的辯証法的实貭和核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則是矛盾学說的精髓。 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創立了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辯証法是“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列宁在《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想用一个詞来表明全部通信集的焦点,即其中所发表所討論的一切思想集結的中心点,那末这个詞就是辯証法。用唯物辯証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經济学,把唯物辯証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級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們做了最重要最新穎的貢献的地方,这就是他們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辯証法的矛盾学說,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闡明了資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資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級的历史使命,把社会主义变成为科学。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級革命的时代,列宁全面地发展了馬克思主义,发展了唯物辯証法。列宁运用矛盾学說科学地分析了資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的矛盾运动,制訂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級革命的理論、战略和策略,領导俄国的无产阶級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了无产阶級专政,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紀元。列宁深刻地研究了辯  相似文献   

2.
詭辯論是馬克思主义的敌人反对馬克思主义所慣用的一种方法。列宁說:“科学的发展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材料,証明馬克思是正确的。因此要同他进行斗爭就不得不加以伪装,不要公开去反对馬克思主义的基础,而要在表面上承认它,用詭辯来閹割它的內容,使馬克思主义变为对資产阶級沒有害处的神圣的‘偶象’。”馬克恩主义的理論基础是唯物辯証法。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教导人們要善于观察与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玩弄詭辯的人,其目的正是在于閹割与抹煞唯物辯証法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他們往往用科学的外衣伪装起来,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冒充唯物辯証法,为其荒謬的言論和行为作辯护,以欺騙和迷惑群众。  相似文献   

3.
(一) 毛澤东同志在“論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等巨著中,运用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說的基本原理,总结了中国革命斗爭和社会主义建設的經验,創造性地闡述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說,进一步丰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級专政的理論。十年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發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設事业的巨大胜利,雄辯地証明了人民民主专政学說的正确性和伟大的生命力。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級专政是馬克思列宁主义中最根本的問題。自从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承认与不承认无产阶級专政  相似文献   

4.
三、从物质演化上深入理解否定之否定法则深入研究否定之否定法則的实質,必須見出它对物質运动發展規律所作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發展是一个过程,否定之否定法則正是说的此过程的整个性質是怎样的,因而具体地体現出物質运动方式的生动內容。否定之否定法則的实質主要是,物質一面运动着演化着,一面又向本然狀态复归着,物質在运动發展中,到底还是物質,既不可能变成非有,也不可能变成什么非物質的东西,这种向本然狀态复归的性質在运动中就表現为向端初的复归。物质在演化中繁变为无限物質構造,实在的物質構造是現象,現象并非就是理想的物质演化的本然狀态,因而現象就表現为物質演化的本然狀态的否定;但因在此实在世界外,不允許再說什么物質演化本然狀态,物質在演化中即体现而为此唯一实在的物質世界,所以现象本身就是物質的体現,现象表现为向物质演化的本然状态的复归。物質世界的这种性質,恰好说明物質运动的向自己复归的性質,同时也恰好說明物質世界本身就是否定之否定法则的全面体现。現突世界一方面就是物質本然狀态的全面体現,另方面又是物質發展的全部丰富內容,这才極確切地說明了物質运动的向自己复归  相似文献   

5.
列宁曾經反复强調辯証法在认識論上的应用,指出辯証法也就是馬克思主义的认識論、反映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辯証法应用于反映論,应用于认識的过程和发展”。列宁认为辯証法的对立統一规律,必須“当作认識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来应用。毛泽东同志的許多著作,特別是《矛盾論》和《实践論》,集中地突出地貫彻了列宁的指示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辯証法,丰富和发展了馬克思主义的认識論。《矛盾論》以矛盾問題为中心,总結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經驗,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1957年10、11期連載了魏明經先生的“论否定之否定”。这篇文章在理論上有严重錯误:(一)作者修改了经典作家的提法,不以对立之統一和斗爭的規律为辯証法之本質与核心,而代之以否定之否定;(二)与此相联結,作者不是从对立之斗爭去理解发展,而是把“发展的本質秘密”归結为否定之否定,又进而把否定之否定法則的“实質”归結为“向端初的复归”的神秘观念;(三)作者把这一法則当作“妙化无穷” (原文如此!)的先驗原則来使用;而(四)在使用时又往往歪曲了历史、現实与党的政策。今即就此四点評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馬克思在《資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概括地說,就是唯物辯証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于引用《彼得堡欧洲通信》的一位作者关于闡述《資本論》的研究方法的話以后,对此曾作了明确的回答。《資本論》的辯証法包括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內容,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則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不过,直到最近,我国学术界对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想就这个問題談一点个人的粗淺看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研究矛盾問題、对立統一规律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在详細地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后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絕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弃了辯証法。”这一思想,是研究客观辯証法和主观辯証法的科学的概括,是研究辯証法的对立統一规律的深刻的理論总結。深入地、全面地学习这一思想,对于掌握、应用馬克思主义的唯物辯証法,反对形而上学,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一年以前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运用辯証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問題和处理問题的典范,是馬克思主义辯証法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恩格斯在“費尔巴哈論”中曾經指出,承認辯証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回事,“而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每一具体場合和每一具体研究部門却是另一回事。”毛主席在这篇論文中也强調指出懂得辯証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这个原理之間的区别。說作为辯証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規律,懂得的人逐漸多起来了,“但是,对于許多人说来,承認这个規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規律去观  相似文献   

10.
許杰在本刊第5期上所发表的“美和美的矛盾規律”一文,冒充“从辯証唯物主义出发”,想把美学界近一年来所討論的美学問題,“說得更加接近于客观事物的实际”。但实际上在他这篇文章中,一点也嗅不到辯証唯物主义的气息;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他在通过各种詭辯的方式,剽窃一些馬克思列宁主义的詞句,頑强地宜傳着反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并对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加以歪曲的解釋。为了捍卫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我們必須揭露他这篇文章唯心主义的实質,从而彻底地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1.
倒向真理     
在政治上,在國际关系上,我們坚决的“一边倒”;在学術研究上,在我們人民的內部,我們要采取“兩点論”。这自然是非常正确的。但我們的头腦,还不能这样的直綫,还得要辯証一点。自从党中央在学術研究上“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以后,有的人說是在馬克思列寧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的基礎上展开“百家爭鳴”,有的人說“百家爭鳴”是一个交响乐团,这里有一个指揮,而指揮則是馬克思列寧主义。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不同的見解,  相似文献   

12.
列宁說过:“可以把辯証法簡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的統一的学說。这样就会抓住辯証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說明和发揮”。(列宁:“哲学笔記”第二一○頁) 但是,列宁所說的这个辯証法的核心,并沒有經常地为研究辯証唯物論的哲学家所掌握;在相当長的时間內,哲学家往往忽視了这个辯証法的核心。列宁在“談談政法問題”中開头就說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一再引用列宁的話教导我們說:“馬克思主义的最本質的东西”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我們必須时刻記得列宁的話: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这里所說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場、观点、方法,对于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发現其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并找出来解决問題的正确方法,用以指导革命斗爭,指导实踐。毛主席是运用科学分析的偉大的导师,他的每一篇著作都貫串着科学分析的精神。不管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刘丹岩、高清海二位同志极力宣揚这么一种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如“普通生物学一样”的实証科学,因而应該从哲学中开除出去。为了論証这种观点,他們提出了許多的“理由”和“根据”。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証”了大量的經典作家的言論,并且武断地說:“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或一个独立部門在馬克思主义的經典著作中是毫无根据的。而相反的,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即唯一科学的社会学則是显然有据  相似文献   

15.
过去,对于唯物辯証法范疇的研究,如同否定之否定規律一样,也是被哲学界忽视了的;不过它的命运較之否定之否定規律稍为好一点,那就是人們还没有完全把它撇开不管,而是把它硬贴在某些唯物主义的原理或某些唯物辯証法的特征中來附带地加以研究的。当然,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它一定的意义,在个别場合下是可以采用的,但若把这种方法变成为一个經常的絕对的唯一的方法,則是不应該的和錯誤的。因为,把唯物辯証法的范疇拆散开,象归档一样地把它們分别从屬于个别的原理或特征,一方面会降低各个范疇的独立意义,从而也  相似文献   

16.
馬寅初先生在不久前出版了“我的經济理論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場”一書,他自認为这本著作“是根据辯証唯物論写出来的”。我們認为确有必要來分析一下他所贩卖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貨色,是辯証唯物主义的了还是唯心主义的了是馬列主义的?还是反馬列主义的? 在这篇短文中,只就他的所謂“团团轉”的理論,进行一些批判。由于馬先生的“团团轉”理論,不仅是方法論,而且是作为事物发展的客观“規律”,作为綜合平衡的“理論基础”,因而在这里也联系到综合平衡理論来进行分析批判。 馬寅初先生在这本書的开头就說明他的“团团轉”的“联系”: “唯物辯証法和毛主席的矛盾論告訴我們宇宙內的事事物物都有內在联系,都不是孤立的。譬如有甲乙丙丁戍己庚辛壬癸十个环节于此,各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議在其通过的宣言中很明确地指出:产生修正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錯誤的思想根源,就是脫离了辯証法和唯物論的观点,而陷于形而上学和唯心論。宣言进一步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主要的危險是修正主义。它是資产阶級意识形态的表現。这样看来,修正主义在立場、观点和方法上都是背弃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的哲学理論基础和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平心先生在关于討論生产力性貭的文章和发言中,提出了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其中有不少問題,如所謂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生产力的“自行增殖”等,都涉及到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辯証关系等根本理論問題。同时,在論述上也涉及到馬克思主义方法論上的若干問题。据平心先生說,有些人之所以不可能接受他的关于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生产力的“自行增殖”等“科学主張”,是“因为他們囿于非辯証的思考习慣,既不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統一,又不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別”,可見,关于生产力性貭問題的論爭,是与如何理解和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辯証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不过在这一埸論爭中,究竟是誰真正的坚持了辯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呢?又究竟是誰“囿于非辯証的思考习惯”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討并提出和平心先生商榷的問題。在討論之先,我同意平心先生提出的,要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則。平心先生說: “在进行討論的过程中,我希望大家遵守一个共同准則,就是为了使各方面的意見尽量明确,必須集中研究已經提出的一些主要問題和基本論点,不要一味纠缠在个別字句上,否则不仅不易使討論深入,而且可能糊涂問題的实质,分散討論的力量。”我十分同意这样一个准則。并且根据这样一个准則,作一点說明:既然我們討論的要求,不要“糾缠在个別字句上”,而要使不“糊涂問題的实质”,那么在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辯証关系問題上,我要提出和平心先生討論的,不在于誰口头上或“个別字句上”是否承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辯証关系,而在于实貭上如何正确理解和解决这一辯証关系。就平心先生所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来說,虽然也說过不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辯証統一”之类的話,但是这还不足以証明平心先生是正确的理解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辯証关系,也不足以証明平心先生沒有在实貭上混淆或割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关系。所以,根据这一准则,我們的討論,的确不应該停留在“字面”上,更不能停留在“个別字句上”,而必須进一步探討其理論的实质。但是遺憾的是,我觉得平心先生自己有时并沒有遵守自己提出的准則。例如平心先生在《四論生产力的性貭》中說: “使我感到极大兴趣的是,你(指謝昌余,下同——引者)說我在‘字面上’还一再申述是重視这种作用的(指生产关系的作用——心),足見你多次讀到我所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或束縛作用一类的話。不管你所說的‘字面’命意如何,有了‘字面’不就有了駁倒你的誣告的鉄証么?”我認为平心先生的这种态度是武断的,是缺乏学术討論所应有的态度的,也是違背了平心先生自己所提出的准则的。因为平心先生如果要証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就同样不能借口有了“字面”就有了所谓駁倒“誣告”的“鉄証”,而必須从“主要問题”和“基本論点”上,从具体的理論分析上来弄清“問題的实质”。所以,我必须再次說明,我現在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辯証关系問題,提出一些意見和平心先生商榷,主要的也不在于平心先生是否在“字面上”承認这种辯証关系,而是力求从平心先生的“主要問題”和“基本論点”上,进行具体的理論分析,以便弄清楚在理論实质上,究竟是如何解决它們之間的辯証关系,究竟是誰“囿于非辯証的思考习慣”?这一点,想平心先生是不会有所异議的。  相似文献   

19.
馬克思主义教导我們:“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疇之內”,并且“一切都依时間、地点和条件为轉移”。就是說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吋,必须根据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采取辯証的方法,作全面而深入的观察。然而有些人在評論古代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不是联系他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进行分析,而是違背了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  相似文献   

20.
杨献珍同志一貫坚持資产阶級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反对革命的唯物辯証法,有意識、有目的地向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攻。十多年来,他先后挑起了三场哲学战綫上的論战,即关于經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問题的論战、关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