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智慧社会中的特殊主体,"数字弱势群体"因个人能力差异、社会结构变革及政策法律滞后而产生,并依据不同外延分为绝对(显性)"数字弱势群体"和相对(隐形)"数字弱势群体"两种类型."数字弱势群体"之"弱势"集中表现为其信息权益侵害,该信息权益包括信息平等、信息自由、信息安全和特殊保护四方面,且伴随智能技术广泛运用呈现出不同权益失衡样态."数字弱势群体"信息权益失衡除智能技术本身原因外,还和新科技带来的"技术索权"和"技术赋权"冲突、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革直接相关.解决此难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化回应,而不应仅局限于完善信息设施、提升信息服务和加强信息监管.具体到法律保障机制建构上,理念方面,我们要结合智慧社会技术治理的特点与要求,完善法律治理实践;操作方面,我们要基于设权保护模式,从一般性规范和专门性规范入手完善权益保障的权利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一直是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从全国来看,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其共同特点和原因,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又有所不同.它具有"准弱势群体"的特征,这种特征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定的背景和深层的社会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地方学术期刊存在的"全、散、小、弱"问题已成为固习,作为学术期刊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在新媒体融合的语境下突围,可以从精确策划、精准发力、精细耕耘等三方面来加强工作,称之为"精"字诀办刊方略.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来改变地方学术期刊的固习是有效的,同时结合新媒体融合工作方式的特点,对以上几方面工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弱势群体的状况体现在收入低、就业难、生活困难等方面,他们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解决城镇弱势群体问题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真正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而现有资助体系对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迫切需要在高校中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来化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许多地方已经启动了"帮扶弱势群体工程".但在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出现了诸如"顺其自然论"、"无关大局论"、"能量有限论"、"价值弱势论"、"救助脱贫论"和"单靠政府论"等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简单、模糊和片面理解,澄清这些认识,既有助于促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及时调整现行政策,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中国弱势群体与西方弱势群体的差异以及我国弱势群体的特点,提出如何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德治"优势,尽快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既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弱势群体金融支持的途径在于制度创新与业务产品创新.同时,需要在法律制度、金融环境、信用体系以及财税政策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进行评析,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爱姑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抗争者,子君是女性弱势群体中闪光一时的弱者.她们被强大的"杀人团"所包围,同时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程度不一的精神缺陷,因此挣扎、抗争、"出走"都无济于事,都是悲剧结局.而鲁迅描写女性弱势群体及三女性的价值意义在于:反思五四的"人的发现",反思五四妇女解放及启蒙的时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但以现代意义的"弱势群体"概念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社会底层阶级"、"贫困者"、"被剥削阶级"等相关群体,仍然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阶级群体的界定与现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家、理论家,本质上说就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为弱者呐喊,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摆脱压迫和贫困,获得解放。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弱势群体"思想内容。由此,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弱势群体对象、弱势群体的产生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法路径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Rosch原型理论与口译者的搜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Rosch原型理论的角度,可以探讨口译者由于想不起精确对应词而采用原型词以求得译文与源语之间宽泛对应这一策略:口译者通过调动处于原型词与精确对应词之间过渡状态的词——“次原型”词,以实现在原型词脱口而出之际的即刻“自我更正”,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哲学中出彩的观点应该是源生于拉康的症候阅读法。他明确地反对了旧反映论中的“无罪”直读观,在消除神目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直观的深层阅读模式,即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要求在阅读中穿透有形文字,读出空白读出失语,从而真正把握作者写作文木的深层理论问题式。这一立论,由阿尔都塞运用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现代化"之显态表征的"文化产业"即文化的产业化,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与信息为主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等活动,其经济价值源自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在学理上经历了从一种批判性的概念到一种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但其本质特征依然可概括为"包容性"、"博弈性"、"创新性"、"风险性"和"霸权性"五个方面。西方对"文化产业"的深度反思给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中国"文化现代化"在竭力研发"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时候,必须同时发育"公益性文化事业"。唯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扶持,互补前行,滥觞于"后发外生型社会"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才能有实质性进步,我们也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5.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布莱克潜意识中死亡本能在诗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该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诗之意蕴.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西方哲学一直追寻的一个问题。文章回顾了实体观念的历史,阐述了《范畴篇》、《形而上学》中的实体思想,指出了这两大著作中实体思想存在许多看似"明显矛盾"的地方。进而,以"逻辑在先"为工具对此加以具体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即亚里士多德先是提出了个别"在先"论,认为一般只能存在个别之中;接着详细地阐述了形式与质料的学说,认为质料是一种潜能,形式则是一种现实,作为现实的形式在逻辑上是"先于"作为潜能的质料的,所以形式是"逻辑在先";最终,作为纯形式的"理性神"获得了最终极的"在先"性。  相似文献   

18.
"80后"写作是一个涵纳了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文化传播事件.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80后"写作既不是一种高水平的专业写作,也不是一种幼稚的"小儿科写作",而是一种极富潜力的青春文学写作.对"80后"写作的"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意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借用成功模因的三个标准和四个生命周期等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从强势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两个层面以及模因的表达、传播两个阶段来解释网络语言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优势,并总结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