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对李纲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一些探讨,疑难颇多,曾写出《论李纲》一稿,向湖北省历史学会第一届年会求援,蒙同志热烈讨论端正了我不少认识。但有一些问题,迄未圆满解决。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江汉学报》1963年7期)对我有不少帮助。但有一些意见,不能苟同,特草此文,求教大方。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一文,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尤其在史实的阐述方面,有不少失真之处。从对李纲的分析来立论,由于史实失真,论史结合不免出现了破绽。  相似文献   

2.
作为湖北省历史学会的成员,我有机会参加了第一届年会上对《论李纲》①一文的讨论,最近又拜读了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江汉学报》1963年第7期)和王瑞明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的文稿(发表于本刊这一期——编者)。二文都是讨论如何评价李纲的问题的。读后,想把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提出来,参加讨论;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意见,以便通过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如何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于李纲这个历史人物,我研究得还很不够,谈不上对他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评价。我写《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纲》一文(《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只是提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来评价像李纲这样的历史人物的问題,以此求教和引起讨论。王瑞明先生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一文(《江汉学报》1963年第12期)中对我提出了许多问題,帮助我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題,值得感谢。但是在李纲对待农民起义的立場有无转变、李纲爱国思想的实  相似文献   

4.
《江汉学报》今年第5期报导了湖北省历史学会年会上关于《论李纲》一文的讨论情况及主要论点以后,最近又陆续发表了敬贤、李涵、王瑞明等同志关于如何评价李纲的讨论文章①。读后,颇受启发,这里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李纲这一历史人物,我认为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李纲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在两宋之际对抗金斗争所作的贡献。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他针对大地主阶级投降派的投降路线,提出了反对妥协求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历史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的同志们,阅读《江汉学报》今年第10期王瑞明《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李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纲》两文后,座谈了如下的问题。一、怎样估价李纲抗金的立场大家都同意李纲是两宋之际抗金斗争的英雄和抗战派中较杰出的人物之一。但认为他并未超越他的本阶级的立场。首先,从李纲的思想来看。王瑞明先生认为“‘以宗社为心,以生灵为意’,是李纲与投降派最大的分歧之点,从此所展开的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不能简单理解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或势力集团的斗争”,“李纲的中心思想是‘以生灵  相似文献   

6.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7.
最近,史苏苑教授所著的《历史人物评价论稿》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对历史人物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论述的著作,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点。首先,这本书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和评价历人物的活动。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取历史上有益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评价历史人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说,自从有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 ,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悲剧命运时 ,陷入了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之中。司马迁过分地强调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不足 ,而相对地忽视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史记》法家人物的传记中 ,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构成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悲剧色彩很淡。道德评价压倒历史评价是造成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表现出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 ;这既是对历史实在的二律背反的正确揭示 ,又深深地打上了他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施荫昌同志在本刊1981年第2期发表的《评奥哲尔的历史功过》,对英国工联首领乔治·奥哲尔作了重新评价.与施荫昌同志一样,我们也不赞成对奥哲尔取完全否定的看法.但对施文提出的其他一些见解,觉得有商榷的必要.(一)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这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评价奥哲尔,不能离开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如何认识奥哲尔所处的历史环境,这是与施荫昌同志商榷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指从1949年直到80年代。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尺度,尽管内部存在很大分歧和差异,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讨论是在唯物史观一元论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是后一阶段,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讨论开始跳脱唯物史观一元标准模式,日益走向多元化。不过,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准仍是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和社会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作用标准,全新的标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而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则意见颇多歧异,呈现出泛化的趋势,这不利于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实,在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上,一是要重视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二是要把握基本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从理论认识和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也是分析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只有依靠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公正的评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历史的光辉典范。学习《决议》,不仅要明确《决议》所作的各项基本结论,并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把我们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还要学习、研究《决议》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出这些结论的,从而使我们的思想统一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 ,传统史传中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种倾向一直顽强而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对复杂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本文则力求跳出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尝试透过文史交叠的灵活视角 ,由历史人物身置的特定环境出发 ,对《左传》中颇具争议的人物郑庄公作出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史记》所记人物中,弱者哭,强者也哭,失败者哭,胜利者也哭。通过对种种人物哭相的分析,使读者对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更为全面、深刻、对《史记》的写人艺术成就有个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均有关于苏轼的材料记载,但由于父子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及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对苏轼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与评价观念。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邵氏父子虽然都反对熙宁新法及新法派人物,但在交往和评价新法反对派的问题上,两人具有明显差别,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对苏轼评价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众多的人物,其中体现出的史学思想,充分强调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说来,司马迁史学思想中对人的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是由各类人物所共同创造;人类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引起了广东学术界极大的注意。广东历史学会、广东语言文学学会筹委会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文科的有关的系和专业,都先后就《海瑞罢官》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大多数同志认为,姚文元同志的文章,对《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和很中肯的批评意见,把问题提到了原则的高度。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还是为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服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必须得到正确的解决的。一些同志在发言中,具体地分析了海瑞的“退田”和“平冤狱”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后指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物的生死,一般是人物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实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由于各自的立场观念差异,往往形成罗生门式的演义,可以成为新的研究主题。野史不著作者的《张文襄公事略》,经考查,其实是张之洞死后不久,上海的《新闻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民吁日报》等报所刊发的报道、悼念及评论文章(包括译载《文汇报》、《字林报》、《泰晤士报》等外报)的汇编。编纂者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编排调整,但未作删改,可见各报对于张之洞一生具体功过是非看法的千差万别。参照该书所引各报未收入的其他相关报道评论,以及该书未引各报的报道评论,不仅可以探究编纂者的态度倾向,而且可以将张之洞之死作为研究的起点,观察舆论的反应,深究各方的态度,进而考察重要人物的离去所引起的政局和社会波动。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以下简称《北》剧)的播出,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在近年所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北》剧可算佼佼者。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称赞说:“《北洋水师》对历史题材的选择角度立意高新,人物评价和刻划客观公允,较之过去历史片有相当程度的突破,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有一定深度的力作。”的确,该剧在表现历史事实方面是严肃的,对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尽可能地忠实于历史原貌。作者力图从真实中追求艺术感染力,又用艺术的手段去升华真实,这显然是历史题材的影剧所应取的正确态度。但是,缺憾的是,《北》剧对于方伯谦的形象塑造,仍然带着某种沉重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1959年"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不仅厘清了关于曹操的许多史实,而且推动了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研究。其中,体现唯物史观这一评价总原则的多种具体标准与观念,如历史作用标准、阶级标准和历史主义观念得以综合运用。这不仅丰富了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本次讨论冲击、弱化了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就需要正确看待历史人物评价中的道德评判,及事功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