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写作运思的基本原理,认为:新闻写作运思的先决条件是建构主体的新闻写作文化格局,新闻写作运思的本质就是主体运用其格局去“同化”和“顺应”新闻客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闻侵权”的主体特征、客体特征、行为特征、主观心态以及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五个方面出发,并结合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和我国的司法实践,较为详尽和系统地论述了“新闻侵权”的构成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也存在着“重主体轻客体”的倾向。当前必须重视对实践客体的性质、主客体双向作用的双重后果、客体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反思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实践并不等于认识。认识只能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对于认识的源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有不同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对认识源泉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上。因此,要合理地解决认识源泉问题,就要分析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中间突出地要解决客观物质、实践和主体与客体能动反映同认识发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空符号是一个魅力空间。借助当代诗歌文本,针对当代诗歌语言空符号客体性的存在,从实践价值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诗歌语言空符号的价值“关系”,并以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语言实践结构即“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关系范畴解释了语言空符号产生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价值的本质、定义和价值观念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立足于跟主体需求同一的客体规定性是客体价值的本质,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是确认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同一”而真理则是“主体与客体的同一”,从而说明两者的对立与区别及其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辩证统一.二是认为遵照主体需求不断变革着客体规定的劳动实践是价值创造的最普遍的源泉,从而说明注重劳动实践历史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结构和“主体—主体”结构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结构。并分析了道德教育交往过程的环节 :主体活动与心灵对话、体验与共鸣、领会与共悟、理解与共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实践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纽带、连接点、交错点和沟通道。它的表现形式如同高速公路,是“双线道”的。第一线道是由主体到客体,第二线道是由客体到主体。提出实践具有顺序运动、依次发展的四种具体形态。论证了知识分子的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指出过去曾经流行的所谓“知识分子脱离实践”的概念,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推翻这个乌有概念,肯定知识分子在实践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重要作用,是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三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离开“人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实践,便无从表现。所以,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因为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也就无所谓“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从严格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是存在的。如明月、朝阳、清溪、泉流与鲜花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也有它们…  相似文献   

13.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16.
交往就是合作 ,就是实践本身 ;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 ,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 ,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 ;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 ,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自从“真理标准”讨论以来,几乎所有的撰文都从“实践”的客观性方面说明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很多哲学教科书上也写着“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这样,实践似乎只是一个客体的东西了。但是,“实践”无论是从它被马克思引入唯物论认识论时,还是从“实践”自身的内容分析,它始终是一个兼有客体、客观和主体、主观的范畴,不是一个纯客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有关哲学的“价值”(即“普遍价值”)的论文、专著甚至教科书一般都把“价值”界定为“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等等。这些流行的观点,是以错误地引证马克思的论述为理论根据,实践上是有害的。笔者认为,普遍价值是指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本质特性是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也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教. 理性认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的需要和条件等等的认识.前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客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客体意识”.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论理的认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63).后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主体“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主体意识”.这实际  相似文献   

20.
1迄今为止的一切教学论,一般来看都可以说是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的结合,是典型的教师传授的理论. “主体”循着“原则”,用着“方法”,将自身掌握的“内容”居高临下地塞给“客体”.“客体”心灵一片空白地“感知”、“理解”“巩固”并“运用”,照搬照抄地消化“主体”塞来的东西.“主体”塞得越多,“客体”消化得越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