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魂》2013,(4):54-55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具有四个鲜明而独特的精神品格。一是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坚持新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形式上,主张文化建设要有中国品位、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作用上,主张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当代价值表现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与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的分析比较,印证了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是对毛泽东建设民族新文化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的高度统一、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文化创新的时代典范与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林语堂的文化努力,既提升了民族形象,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起着激励作用的;抗战文化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化,但说到底是以多元政治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文化,多元政治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基础,也决定了各自文化的走向;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只是接受了民族文化观,而没有考虑到民族文化的领导权问题,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一份应予以认真总结的珍贵遗产。从文化角度作比较宏观的概括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倡导“实事求是” ,使中国新文化的生长获得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指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品格特征 ;确立中国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产物;二、把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整合为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三、广泛的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要条件;四、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和树立大众化的道德榜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梳理、着重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新文化与新经济、新政治的关系及革命文化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地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及其内涵;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造就革命文化工作队伍与建立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文化思想,他的“新”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温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从“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着眼的;他赞誉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面对世界思想文化激荡和国内改革攻坚,如何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反思激进的文化批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等方面对此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0.
新启蒙运动发生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的历史时期,基于抗战、救亡的目的,知识界对之前的五四启蒙运动及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与重估,彰显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与文化自觉。新启蒙运动之"新",主要体现在对五四的继承与超越、对传统文化的重估以及新文化综合观三方面。虽然新启蒙运动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由于在运动中知识界积极倡导文化的民族性、启蒙的大众化与文化的综合观,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而且,在新启蒙运动中所确立起来的对待中西文化的立场、态度及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缅宁(今临沧市临翔区)籍人彭桂萼不仅是满园桃李的边疆教育实践家和著名的抗战诗人,也是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的知名学者;多年来他在《西南边疆》发表的5篇论文内容涉及云南地方历史、经济、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等,其研究独树一帜,体现了文本研究与实地调查结合、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及深刻的思想性、超前的预见性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这个文化的主流。抗战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政治性、群众性、批判性。亦即以多元政治为基础、人民群众为对象、富于批判为活力。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为我国新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股以接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在中国兴起,其背景是国内政治氛围的改善和国际关于东亚伦理的讨论,内在原因是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及其普遍价值。新文化保守主义重在回答中西文化关系及其未来走向问题,出现了契合论、对治论、优越论三种类型。新文化保守主义在历史主题、主体心态、思想旨趣上有积极意义,而在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品格是文化专制主义:追求一元独尊的文化霸权;借助外力而非自身文化魅力来获得霸权;不是因文化生命的内在需求而是出于维持其一元独尊霸权的外在目的吸纳其他文化因子.五四新文化颠覆了儒家文化的文化霸权,开始建构一种视野宏阔的包容性强的新文化主体,但由于其建构者是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完成其文化人格建构的,因而,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因子仍不断进入新文化的构成中来.新文化主体建构的未完成性使得多元共生竞相发展的新文化生态难以形成.这对五四新文化发展和传统文化获得新生都是种抑制.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他的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有紧密的联系。对他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是深化傅斯年研究的需要,对全面认识傅斯年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他坚决反对外敌侵略,力主全民族团结抗战;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强调中华民族内各民族平等,热切希望中华民族的复兴。傅氏的民族思想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揭示抗战时期的民族文化反思与抗战境遇的紧密贴合关系,及其对当时众多民族文化反思者作出文化尚力选择的深刻影响。抗战境遇促成了国人民族文化反思的自觉,同时也作为当时映照民族文化利弊的镜鉴,迫切要求民族文化焕发强力,担当构筑民族精神防线的有力基石。因而抗战境遇下的民族文化反思,体现出激励民气、振奋民心的旨归,着眼于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力"的寻求与发掘,其中也包括对民族文化乏"力"的针砭。对此,当代一些研究者基于单纯的现代性一元价值观所作的批判,则恐不免失察。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文化理想是把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铸就了中华民族新文化之魂。时下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亟待解决三大课题 :一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 ;二是如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 ;三是如何引导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了充实的、有益的营养;他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化的核心理念与文化内在结构之间关系的视角去审视文化全球化,发现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是以一种悖论式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方面,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各民族文化内部固有的结构形态,各民族文化仍以其独特的面貌存在并发展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将会在各民族文化多元交流、对话和碰撞中融合重组为一种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新文化类型———“世界文化”。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两个互动的方面,文化的多元化共存和一元化趋向不仅是同在的,而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