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和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第三期调查,本文对中国老年人1992~2002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率平均年下降l%。其平均年下降率具有如下特点:高龄老人高于中低龄老人;城镇老人高于农村老人;男性老人高于女性老人;非文盲老人高于文盲老人;有配偶老人高于无配偶老人。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8,(4):59-71
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为普遍性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十年追踪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ADL和IADL)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的ADL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呈现出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急速下降型、高起点平稳下降型三种类型,老年人的IADL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则分为低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两种类型。不同社会经济特征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年人、低教育程度者、老年农民和城市从未正式工作过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属于较差模式的可能性更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形态受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应加强社会政策的公平性导向,积极扩展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正向作用;广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介入,通过增加老年人与家人、邻里和朋友的联络、交流和支持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应基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构建适合的社会预防照护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ADL)为测量指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在1998-2014年期间去世的老年人群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作者利用组基轨迹模型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分别进行拟合,发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归纳出三种变化轨迹: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型、快速发展型和缓慢下降型。研究发现生命历程早期阶段的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产生显著影响。增龄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风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而较晚的出生队列在临终前出现长时间失能的可能性较低。在三类轨迹中,自理能力缓慢下降型轨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该类型的出现概率是影响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主要因素,由此也证明了除去年龄效应与性别差异之外,由社会经济状况、健康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合力产生的健康保护作用将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在临终前会面临更高的失能风险和更长时间的失能存活期,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IN De-ting 《人口与经济》2007,(4):59-62
为了丰富和完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运用文献法从个体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慢性病患病状况以及宏观环境四方面论述了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作用机理,指出了个体因素作用于老年人自理能力个体差异、宏观因素作用于老年人自理能力区域差异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障碍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患生活自理能力损伤的比例更大.文章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视角解释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之谜.在普遍的“儿子偏好”下,家庭教育投资向男孩倾斜,使得女性获得的教育少于男性.由于教育能够起到缓解中老年时期认知老化的作用,而认知状况的退化将增加患身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性别间的教育差异最终导致中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文章基于CHARLS基线调查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并且发现认知状况,尤其是认知中的固化智力部分,对于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损伤具有重作用.女性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实现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的健康平等.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8,(3):93-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常态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变动并对家庭养老构成威胁,进而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构成冲击。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进行的"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运用个体增长模型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划分为主干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深入剖析居住安排变动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跟踪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由居住在非主干家庭变动为主干家庭会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衰退,居住在非隔代家庭变动为隔代家庭显著减缓了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而居住在非"空巢"家庭变动为"空巢"家庭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衰退的减缓作用存在选择性;研究揭示了农村老年人所选择的居住安排是基于整体家庭客观需求并以全体家庭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的家庭决策,居住安排的不同会带来迥异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在中国独特的家庭养老背景下,居住安排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8.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年、2000年、2002年的跟踪数据分析中国高龄老人ADL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个体增长模型结果显示,高龄老人ADL状况随年龄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ADL个体差异十分显著。个体之间的差异解释了ADL总差异的31.13%。经历三次追踪调查的高龄老人ADL均值较高,状况较好,下降速度较慢;基期具有3-4项残障的高龄老人,未来ADL下降最为迅速;基期ADL水平高的高龄老人,ADL下降较慢。从ADL的个体影响因素来看,对于基期ADL水平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疾病状况"以及"居住安排"等,而对观测期ADL变动速度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以及"过去是否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等。 相似文献
9.
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2000和2002年三期数据,在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下,剖析了中国高龄老人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婚姻和居住安排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城乡、民族和居住安排对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不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传统方法高估了年龄、性别、民族和居住安排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多变量多状态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长寿纵向调查的 1 998年、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数据和多变量风险回归模型 ,本文用曾—顾—兰德改良多状态生命表方法从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经济自立状况、婚姻状况和居住安排角度计算并讨论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1.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口预期寿命、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提高,预期寿命与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均呈缩减趋势;5年间,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在低龄阶段有略微的扩张趋势,而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则在各年龄均呈扩张趋势;男性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始终高于女性,而且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5年间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女性该比重的上升幅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观念会促使有劳动收入、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做养老规划的可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women & aging》2013,25(2):57-6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160 mothers who care for an adult child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differ in respect to undesired daily life events, instrumental functioning,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from a comparably matched group of age peer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caregivers for adult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reported more undesired daily life events in comparison to the matched group. However,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respect to their instrumental functioning,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A detailed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measures of undesired daily lif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 相似文献
15.
Loraine F. Lavallee P. Maurine Hatch Alex C. Michalos Tara McKinle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83(2):201-244
On average, Anglo-Americans report that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but their global evaluations tend to deviate
from their daily experiences (e.g., Oishi [200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10), 1398–1406]). We explor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verage life satisfaction of Anglo-Americans is better characterized
as neutral than satisfied. In Study 1 we developed the five-item Contentment with Life Assessment Scale (CLAS), which focuses
on contentment, fulfillment and self-discrepancies. Normative data based on three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LAS produces a close to normal distribution of scores, has excellent reliability, and is sensitive to differences
in life conditions (e.g., income, marital status). In two daily diary studies we tested whether global life satisfaction measures
corresponded to people’s daily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LAS was the best predictor among three self-report life satisfaction
measures of daily escapist behaviors including television watch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daily stress-related physical
symptoms (Study 2). In Study 3, participants recorded their level of life satisfaction daily for two weeks. Average daily
life satisfaction scores clustered close to the neutral rather than satisfied point of the measurement scale.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women & aging》2013,25(3):73-89
ABSTRACT Using data from a sample survey,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health, economic and family factors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s) as measures of disability for elderly men and women. The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reasons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Ls in rural Chin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igher incidence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lower cognitive ability, as well as heavier household and daily care burdens of females,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a higher prevalence of ADL disability for the female elderly.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2004, we conduct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29 White women diagnos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living in Southwest Virginia, aged 69 to 92 years (M age = 79.2 years; SD = 6.8); time since diagnosis ranged from 1 to 50 years (M = 14.3; SD = 11.2). We explored the women's initial illness episode and the influence of CVD on their current daily functioning, family activities and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engagement. The women were slow to seek help for CVD symptoms. Postrecovery, 62% of women perceived their heart disease as influencing change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influence of CVD varied depending on how congruent behavior changes were with their sense of self.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women & aging》2013,25(1-2):1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