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所辩破。然而,通过考察可知,印顺的质疑只是貌似合理,难以真正勘破唯识时间观。唯识学派的时间观具有多重性,并没有持"自性见"和"实有论",也不会有"中断"之失。在唯识学派的思想中,从常识上讲,时间首先是根据日出日落而显示的时节变迁,其次是根据诸行生生灭灭而得出的世位差别,从根源上看,时间是依据色心刹那展转而假立的不相应行法。唯识学派确有主张"现在实有,过未假有"之说,但在其理论中,"现在实有"并不是说就把"现在"坐实了。在他们看来,"现在"具有三种基本条件:一、它是过去的果性所在,二、它是未来的因性所在,三、它的自相是相续不断的。因此,窥基曾明确表示大乘唯识学中"唯有现法",过去、未来只是刹那现在的心变之结果。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时间艺术包含了时间意识和时间在作品中的运用两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其本人在南方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点或看法,后者则是其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关南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文学艺术。拉康主体理论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反映了自我在与他者、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中形成了主体,成为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恰好为解释福克纳时间艺术提供了一条可行、可信的有效理论视角。用拉康主体理论阐释福克纳时间艺术可以清楚地看出福克纳在作品中所倡导的不忘过去、立足现在,才能拥有未来的创作取向,集中体现了他对南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为读者欣赏其作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指示性时间是指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来认识和理解的时间。平定方言含"来"的时间性词语和位于小句尾的表"与过去相关时间"的"来"是该方言指示性时间表达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形式而言,有"X来"和"来X"两种,从意义上看,"来"既可表示"过去",也可表示"未来",形成既对称又不对称的局面。文章引进标记关联理论,证明以"时间运动人静止"为建构方式,"X来"表"过去"和"来X"表"未来"为无标记项,进而建立起形式范畴和意义范畴之间的自然关联模式,即:"X来"表"过去"和"来X"表"未来"均为自然配对。  相似文献   

4.
不同民族对于时间的观念不同,有的民族是面对着未来看时间,是"前瞻"型思维;有的民族是面对着过去看时间,是"后顾"型思维.戎林海先生和贾玉新先生在有关论文和著述中都指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过去取向,英语民族是未来取向.汉、英文化都有"前瞻"型和"后顾"型思维方式,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人的"后顾"型思维是下意识的顺势思维,"前瞻"型思维是有意识的带有积极性的逆势思维,言语者有时根据思想意图进行有意识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讲述一位外来女性打工者的都市浪漫爱情、工作和"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常生活策略,试图在她"现在"的体验中发掘更多不同的时间叙事.这一多层的时间叙事启发我们批判性地思考"现在"的形成条件,将农民工"现在"的体验同时置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想象中来理解;这同时也挑战了农民工研究中单一的"现代化/发展"叙事和"弱者"叙事.未来研究一方面应该揭示农民工"不稳定"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也应该书写时间之流中的希望和想象.  相似文献   

6.
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中,"存在者"对"存在"的逃离是伦理关系出现的必要前提,而存在者从匿名存在逃离的那一刻,就是"现在"。"现在"之"瞬间"不仅意味着存在者纯粹的自身指涉和束缚,同时也意味着对希望和救赎的构想,这种构想为他者的到场打开了一道阙口,并使存在者置身世界并拥有"相对时间"成为可能。"现在"虽非时间,却已然通向时间之途。  相似文献   

7.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对话“时空体”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化的体系 ,它更是或者说首先是一种时间的哲学。这在他的行为哲学中 ,在他对教育小说及双重体等概念的阐述中 ,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正是在时间的潜流中 ,人颠覆过去 ,并重构现在和未来。而在解析鲁迅的文本中 ,两位大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对话”。他们虽然有着相通的思想观念 ,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人通向共同目标的途径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这对巴赫金的时间哲学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9.
米德的时间哲学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他主要通过不可唤回性、事件、重构三个概念阐发了其关于“现在”的时间哲学。米德认为“现在”是一切的参照,过去和未来都是据此而重构出来的,是心理过程,其意涵是属于现在的。米德区分了事物和事件两个概念,而事件在其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文本理解多有错谬。该诗四首分别是对现在、过去、未来及时间整体的救赎问题的思想与体悟,《燃毁的诺顿》则集中于“时间现在”。也许人曾拥有过“静止点”的永恒性时间,但罪使人堕落入“不健康的肺”般的现在,在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中沉沦,没有得救的希望,人不能通过时间征服时间,求助于将时间心灵化以及艺术,也都于事无补。现在已成了“可笑的消费了的悲伤时间”,可人们对此却还茫然不觉。  相似文献   

11.
李碧华在香港文坛上享有“奇情才女”之美誉。她的小说创作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写作笔法夸张、荒诞、诡异,对人物所生存的时间———前生、今世、来生———进行拼贴,并通过生存空间的挪移,来展现人物的悲情命运。这种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的叙事机制,带有很强的传奇性与幻灭感。李碧华借助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来传达浓烈的怀旧气息,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交迭的宿命意味。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创作的人类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出身于宗教世家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荒原情结和宗教忧患意识,著名作家福克纳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并在相关文本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类受难范式来结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救赎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4.
“临川四梦”的戏曲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小说和戏曲的叙事都有明显的特征,汤显祖在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就叙事时间来说,叙事时序上,戏曲改编对小说中倒叙和预叙部分给予更多的观照;同时,作者还通过将叙事时间变形:或拉长缩短、或古今时间的交叉、或冥间和阳世时间相通,这些都使得叙事时间方式在“临川四梦”中获得了格外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编年体与纪传体是刘知幾《史通》中史学系统的正史之体, 正史之余则为非正史, 即用以编撰正史的史料。小说发展至刘知幾时, 仍体现以记言、记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点, 被刘知幾援子入史, 纳入史料范畴。故刘知幾《史通》并无论述小说之本意, 刘知幾小说观念未超越以《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杂述》篇“偏记小说”10类是刘知幾对其泛史料观念的分类体现, 而并非是小说分类。  相似文献   

16.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对生命,对世界,对时间的深刻参悟。他认为时间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一个纵横交织的网,他以"回到过去"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因而历史的发展如交叉小径的花因,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 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环境背景, 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沈从文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的情感流露, 也是沈从文对于健康、向上、质朴的生命形态的礼赞, 同时也有作家对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的得失的探究以及力图对民族道德、精神的重塑的思考。体现出沈从文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广、忧郁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大多完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香港的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使其在书写中国传统武侠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香港这一独特的都市文化的认知。而80、9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而拍摄的影视剧中,同样也包含了诸多这样的香港本土文化内涵。在这文化内涵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金庸小说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所显示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金庸作品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体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本篇小说描写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人受到引诱 ,到魔鬼那里去赴约。其间所发生的一切彻底摧毁了他的信念 ,从而唤起了对人人皆有的隐秘之罪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