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资料,补充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尚未记载且年份确知之进士出身者二十一人,原列附考现确知年份之进士二人,年份移正、更正姓名之进士各一人.  相似文献   

2.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墓志中有许多有关唐代科举的资料,其中进士科年份可考者十九人,年份待考者四十四人,均对<登科记考补正>有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所栽的科举史料为依据,新补未见史书记载的唐代进士凡18名,其中及第年份可考者4名,及第时间待考者14名。  相似文献   

4.
笔者依据新近出版的《长安新出墓志》,增补了19名未见记载的隋唐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其中进士3人,明经8人,制举8人;增补了6名已经记载的科举及第者新发现的佐证史料;录载了2名科举落第者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近出版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所载史料,增补新见唐人登科者凡52人,其中进士11人,明经30人,制科8人,武举1人,科目未详2人.增补新发现的唐人登科者25人的佐证史料.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作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约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当时,此书标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批者,未标明作者是谁。有人说作者是曹雪芹,有人说是“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有人说作者是诗人吴梅村,更有人说《红楼梦》作者是词人纳兰性德……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1904年,王国维先生作《红楼梦评论》,曾呼吁将《红楼梦》的有关史实搞清楚。他说:“若夫作者之姓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也。”  相似文献   

7.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8.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9.
自汉以降,解释《诗经》、研究《诗经》者代不乏人。有清以来,人才辈出,名家蜂起,著作汗牛充栋,灼见丰赡,蔚为大观。毛《传》、郑《笺》、孔《疏》、《尔雅》、《说文》固为解诗之本,而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奂《诗毛氏传疏》、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所提供的原始文献,补充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史书尚未记载的唐代进士出身者6人,明经出身者6人,制科出身者3人,同时对涉及唐代科举人物的其它资料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胡念贻先生发表在《文史》第五辑上的《屈原生年新考》一文,对屈原的生年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试图用天文历法的推算纠正郭沫若先生、浦江清先生对屈原生年推断的错误。胡先生的文章虽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不少地方使人难以信服,今择其要者志疑如次。 其一 对浦先生《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一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2005 年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施中考的第二年,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得以广泛宣传和落实的又一个年份。《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生活化选材、情感化体验、个性化表达的精神已经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民间素有“得作文者得中考”之说,中考命题者对作文命题当然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按照既有利于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又有利于中考选拔人才的原则,广大中考命题者孜孜以求,进行了不懈地探索,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据此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年代名称与起迄年份问题,1979年版《辞海》这样写道:“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常指1970—1979年,即习惯上以出现“70”为七十年代之始;亦有主张1971—1980年者”。(《辞海》缩印本第37页)北京天文馆的两位同志,更提出了第三种年代划分法(见《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5日)。但是,关于年代起迄年份的划分问题,主要存在着上述两种意见。本文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我们不妨把认为1980年是80年代开始的一派称为务实派。这派的论点是:明明来到了一千九百八(“八”当然可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14.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徐陵《玉台新咏序》是一篇标准的“序作者之意”的序文,并无不可信之处。认真解读序文,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玉台新咏》一书的这些情况:《玉台新咏》是一部“撰妇人事”“以给后宫”的女性读物,属《隋志》著录的南朝编撰的诸多备后宫讽览的《妇人集》者流。撰者徐陵的编撰意图是希望这部诗集“可代彼萱苏”,使“寂寞多闲”的后宫妇女“微蠲愁疾”,“聊同弃日。”这部诗集之所以形成了专录艳歌的特征,一方面如撰者所言,主要是因后宫“惟属意于新诗”而投其所好,另一方面则是禀承了南朝诸多《妇人集》“撰妇人事”的传统。如此,自唐至今关于《玉台新咏》编撰目的及编撰情况的种种不合于序的说法就应该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16.
佚名 《今日南国》2010,(14):25-27
长达95集的新版《三国》首播虽已结束,但围绕《三国》的褒贬争论,至今没有平息。 一项有关《三国》的调查,参与人数达10369人。调查中,76.2%的人看过新《三国》,其中48.0%的人看过一部分,28.2%的人几乎都看过,  相似文献   

17.
商君书新箋     
《商君书》頗不易讀。严万里(《商君书校》)俞樾(《諸子平議》)孙诒让(《札迻》)陶鴻庆(《讀诸子札記》)王时潤(《商君书斠詮》)簡书(《商君书笺正》)尹桐阳(《商子新释》)朱师辙(《商君书解故》)諸家各有校释,解决不少問題,成績斐然。然书中疑难之处仍甚多也。余在解放前,詳讀此书,偶有考索,便記于簡端,既竟,摘录成帙,遂成《商君书新笺》一卷。特因参考不周,尚未定稿,故未編入《諸子新笺》之中。近几年来,撰写《商君书譯注》,乃将此书之《新笺》加以訂补,共得一百零三条。此皆余之管窺蠡測,未必悉当,希讀者教之!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高亨記于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8.
柳永三题     
一、柳永非景祐元年登第柳永登进士第的时间,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只笼统地认为在仁宗朝,具体年份未加确定,如胡云翼《宋词选》、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等,便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说法比较肯定,认为在仁宗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持这种观点的人颇多,如夏承焘《二晏年谱》唐圭璋  相似文献   

19.
关于《晋书》的撰人应以今本《唐会要》的记载最为可信,即共有二十一人。这些人之间做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有掌其事者,有详其条例、量加考正者,有分工撰录者,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一百三十卷的《晋书》之所以能够速成,与此有很大关系。速成的《晋书》具有以往同类史书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正是因此,该书一出,获得广泛认可,言晋史者,皆弃旧本而从新撰。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修成的《晋书》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有内容遗漏、错谬相沿、取材不当、照应不够、诠配不伦等。与《晋书》的巨大成就相比,这当然是白璧微疵,瑕不掩瑜。而这些缺点,并非《晋书》所独有,不少官修正史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晋书》存在的问题应该成为所有史书修撰者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散文史上,先秦两汉、唐宋、明清无疑是三大高峰.自写人散文角度而言,则不能不说先秦两汉是源,唐宋是流,明清才是高潮.先秦诸子散文总体上属政论散文和哲理散文,意在阐发各家各派的政治主张或哲学见解,或抒发某种理想情怀.诸子中已有了一些写人的片断或篇章,人物形象如《论语》中的孔子师生、早期隐士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墨子》中的墨子、公输盘等。《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神人、解牛的庖丁等,《韩非子》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自相矛盾的人、守株待兔的宋人等等.但是,这些篇章多非以写人为最终目的,而是插在议论中的一个片断或仅仅作为一个寓言故事来使用,是以“论”带“人”,“人”服从于“论”,“写其一点,不及其余”,故不具备独立的写人散文的文学品格.如《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那个“齐人”就很生动,但本篇目的是讽刺那些“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齐人”仅是为了说明文后这个观点的寓言故事中的人而已.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塑造了更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左传》中的郑伯、曾刿、烛之武、蹇叔、原轸等,《国语》中的召公、勾践、夫差等,《战国策》中的苏秦、张仪、邹忌、冯谖、鲁仲连、触龙、唐雎、荆轲等,但作者创作主旨仍在记载史事,是以“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