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外号,是他作品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之一。他的作品人物外号,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个之多,特别是主要人物差不多都有。赵树理十分喜欢并擅长运用“外号”这一修辞方式。有次记者采访赵树理时提出,您小说中的人物外号又多又很有趣,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说:外号啊!有人说太多了。不过我想外号这东西很好,它便于人们记忆,譬如水  相似文献   

2.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3.
小说创作要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同时也要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这样的艺术形象,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就难以写出在文坛上争吐芳菲的佳作。因为读者最关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物的命运、归宿和结局。这归宿和结局是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的最后印象,是艺术形象完成的点睛之笔。对此如果率尔操觚,马虎从事,势必破坏人物出场时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种光有好的人物出场描写而没有完善的人物结  相似文献   

4.
《射雕英雄传》诸人物中,黄药师之“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黄药师的心理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一切“邪”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其人格中本我的张显造成的。作家金庸通过黄药师这一人物形象,将人性当中本真的欲望进行了张扬,并在与南帝、北丐的对比中,演绎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元人格冲突中的不同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5.
题材的“非重大”性和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是吕幼安小说的显著特色,以人物个体对环境及人物自身的感知为叙述视角,揭示人物深层的精神空间是吕幼安小说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他多才多艺,是集文学创作、音乐、数学、医药、考古、古文字学、水利等多方面才能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他的小说《老残游记》曾被胡适誉为“做官教科书”,“做学问做人的教科书”.(见《〈老残游记〉序》)鲁迅先生亦赞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写玉贤和刚弼两个酷吏惨无人道的暴虐言行,即所谓揭露清官之可恶的数回.其第十六回作者自评道: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赖特笔下的《土生子》是“抗议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一改“汤姆叔叔”式的人物设定,转而以暴力犯罪青年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暴力犯罪诠释的是黑人民族显性的外部抗争,那么刻板印象将从隐性的意识形态层面打破黑人民族的沉寂,其主要表现为透过别格的视角凝视白人社会,并由此反观“白人性”。从黑人的视角分析“白人性”,旨在呈现“他者”眼中的白人主流社会,挑战后殖民主义文学中根深蒂固的“黑人性”解说,打破黑人对白人社会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以缓和“黑人性”与“白人性”之间的对抗性,进一步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文笔凝炼,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特别是动词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不可更易。由于动词的妙用,使人感到小说中人物形象逼真传神,人物内心世界寓于字词中,环境画面如现眼前。细细咀嚼每个动词,余味无穷。 动词和人物身份相符合 每个人物,都有他的特定身份,都给人不同的印象。鲁迅在小说中,除了必要的交代和细腻的描述外,所用的动词加深了读者对人物身份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也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福克纳创作过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如同他出色的长篇小说一样,这些短篇小说以虚构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感人至深的主题,深邃的道德寓意以及小说主题叙述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说,在美国短篇小说作家中,除了亨利·詹姆斯以外,至今还没有人象福克纳那样在这一形式的创作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王冕     
一、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说起 王冕这个历史人物,经吴敬梓《儒林外史》一写,就给人以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印象。由于过去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选过这一段,历史人物王冕的真面目,反而为一般读者所不了解了。其实,《儒林外史》把王冕放在卷首来写,是为了“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也就是树一个理想的楷模来借古讽今,以贬斥“功名富贵”中人,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人物王冕的“庐山真面”,回目中的一个“借”字就已点清楚了。 比如《儒林外史》写王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  相似文献   

13.
<正>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定利本前记中说:“也许会有另一些读者,并不以研究本书中所藏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为无用,而愿意在读着《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乐于分析在小说之下的非小说成分……”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总结雨果的创作经验,探索他的美学思想,确是我们今天研究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之结合是雨果美学思想的重要原则,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又总是通过一定内容和形式的美丑对比体现出来。综观他的作品,美丑对比的方式可分两类:其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如《笑面人》里的关伯仑与大卫·第利·摩埃、蒂与郁西安娜等;其二是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这种对比虽也表  相似文献   

14.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小说中采用了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的叙事技巧。贝娄运用灵活变换的不定人称叙事方式 ,在“你”、“我”、“他”的人称转换之间游刃自如 ,并巧妙地由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全知视角。叙述者“我”通过对人物 (包括本诺和“我”本身 )命运的叙述 ,不断的追问生存意义和价值、阐释生命的目的 ,而“你”的频繁出现则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达成了叙述者、人物与读者这三者之间在对话基础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也显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一 戈悟觉报告文学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题材广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现实感。他追随时代的足迹,紧紧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热忱讴歌四化建设新人,常常使读者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的力量。戈悟觉在《金色的小鹿》的“自序”里说,他自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写的十二篇报告文学,可以统统看成是他“四年来的记者的足  相似文献   

16.
一部《西游记》,包括两个故事,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这前后两个故事是由书中的中心人物孙悟空贯穿起来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最生动、最光辉,因此给读者的印象也最深刻、最活跃.《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就是由这两个故事和孙悟空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要剖析清楚这两个故事的实质和孙悟空形象的意义,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就昭然若揭了.(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文学史家和《西游记》的研究家们,往往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作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的反抗斗争,或者干脆说成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其实孙悟空闹天宫的原因是:一、他因向东海龙王强索兵器和披挂,搅乱了龙宫的安宁,龙王在上帝处告了他;二、他不愿意到头来还会死去,他要长生,不受冥王的管辖,因此打死了鬼使,强消了冥府中生死簿上他的名字,终于超越了自然规律的局限,获得了“绝对自由”.他的行为,搅乱了阴阳轮转,冥王在玉帝那儿告了他.因此玉帝派兵遣将捉拿他.他不服气,才反了的,并非是受压迫、受剥削、生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吉尔伯特·希菲(Gilbort Highet)(1906—1978)是一位以撰写具有学者派头的批判性文章而著称的当代美籍英国作家.他写的许多文章,虽然都涉及到某一具体的学术领域,但丝毫不会给读者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而且往往还能给读者带来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艺术享受.本文所要论及《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Diogenes and Alexa-nder”,以下简称为“D and A”)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约公元前600——前527年),是古代希腊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僭主”。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活跃于当时雅典的政治舞台上,给当时也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议论。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长期来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在研究儒家思想与管理的关系时,往往首先会想到“利”和“义”的关系,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名言为儒家弟子千古传诵。它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儒家思想轻利重义。而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