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浅论农业产量目标和收入目标的冲突与协调赵海东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这与当前快速发展的良好经济形势极不相称。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已开始抑制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且其负作用正逐渐加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焦点,是收入问题,新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几十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步子不快,远远低于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3.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下降等严峻背景下,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实现今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的目标至关重要。在抓好惠民助农政策落实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新阶段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着眼于建立保障农业内部持续增收的机制,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保证农产品供应总量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实现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六大跨越.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收入是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综合反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受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研究农村居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扶农政策,农业增收形势已有明显的改观,但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依然任重道远.本文从绍兴实际出发,分析目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程巧花  杜东旭 《山西统计》2003,(7):44-44,4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长治市13个县市区中有12个县市区以农业为主,318万人口有214万在农村,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长治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长治市的农业发展无疑同全国各地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受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负面影响,又要面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严峻现实,同时还要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临安市农民增收呈现出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主体非农化等特点,凸显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等新问题,面临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增收能力下降等新挑战。建议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服务三农的力度和农村非农产业服务的深度等,采取措施,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近几年来,台州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保持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全面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2年台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70元,比上年增收339元,增长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绝对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元。一、台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否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我国的农业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部门,对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农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稳定.我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续去年公布以促进农业增收为核心的1号文件后,今年又连续公布了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为核心的1号文件,这对构建我国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浙江庆元县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较快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分析其“三农”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建议通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等举措,促进其“三农”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浙江、福建和山东等省农民收入仍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为总结三省农民增收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农民增收的途径,我们对三省部分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主要结论是:(1)"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城市化"是三省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市场经济和家庭经营有机结合,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可能;(2)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微观增收和宏观减收的不对称性正是市场经济起作用的表现,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增收效应;(3)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是有条件的,不能急于求成,(4)要高度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总体素质,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有的销售渠道不畅,农民从事种养业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种养业增收缓慢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双流县的部分乡镇、村、社会及农户对种养业增收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县级农民收入调查网点的调查资料,对农民种养业增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  相似文献   

15.
毛勤友 《四川省情》2008,(11):30-3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保证农产品供应总量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莲都区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收入水平连续26年位居丽水市各县(市、区)首位.但莲都农民增收也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低收入农户较集中、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为促进莲都农民增收,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户的帮扶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刘延胜 《江苏统计》2000,(11):36-37
受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需要、解决农民增收的影响 ,必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其中加大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观赏旅游农业以及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等 ,应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农民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变数较多,继续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困难较大。因此,实现农民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统计》2013,(1):17-18
2012年,四川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农村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田翠萍 《青海统计》2002,(10):26-28
跨入新世纪,各级政府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发展繁荣两大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四配套”建设和农牧业先进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多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夯实农牧业基础。在去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预计农牧业丰收、农牧民增收的目标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