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境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人脑的认知结构体,话语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间实现的最佳关联,由于话语认知语境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交际双方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语篇等各种手段刻意显化符合认知语境的语义信息。本文拟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和话语理解的关系及认知语境下几个不同层面的话语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语境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语境的认知、文化语境的认知以及社交语境的认知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它具有极为广泛的内涵.预设与认知语境具有密切的关系,预设是认知语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认知语境的制约.认知语境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新视角,它对预设的触发、过滤、动态变化、转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误解产生的根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语境因其在对话语理解方面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受到学界持久、普遍的关注.话语具有动态发展性和认知参与性,可以分为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话语误解的语境成因在于语境信息缺乏、语境信息凸显、认知语境差异、文化语境差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吴越 《兰州学刊》2003,(5):167-168
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语境观的概念 ,本文拟从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出发探讨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仿拟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形式上的仿旧和修辞上的创新构成仿拟的两大要素。形式上的仿旧是一种认知模式,包括语言形式和内涵的认知。修辞上的创新是认知语境效果的表现。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英语仿拟修辞,将有助于ESL/EFL学习者通过语言认知、语境习得和文化转译三步实现仿拟的学得。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对语言的理解。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及其制约作用,指出动态性和可选择性是认知语境最基本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语用模糊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或传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在此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语用模糊的产生和释义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参与,认知语境、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会导致语用模糊。受话人在释义中,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对话语进行信息加工来达到最佳释义,从而完成语用模糊的交际认知互动。  相似文献   

11.
语境是认知心理的产物,也是认知推理的基础。它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具有移位性。本文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认知理解是语境移位与认知推理相结合的过程。语境移位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寻找最佳关联点进行有效认知推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认知理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的转喻进行了如下的探讨:转喻性的表达是思维在语言层面的体现;语境依赖性是转喻的显性特征,转喻的表达和理解是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得以实现的;对转喻的语境依赖性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语言的认知属性。  相似文献   

13.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提出了认知语境观。该语境观不同于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理解不同话语所需的语境因素各异。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不同话语构建和选择不同语境。文章探讨了关联理论下影响认知语境选择与构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主要指认知语境 ,即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语境在弥补和修正因文化图式不同而引起的语篇理解错误和空位中的作用 ,强调了增加认知语境中文化图式的输入对正确理解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抽象符号为何有了意义,适应性表征可能是揭示这些问题秘密的内在机制和合理解释方式。适应性表征是将认知活动看作在特定情境或语境中通过某种中介客体与其目标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境投射机制完成的,即认知主体将中介客体携带的语境投射到目标客体上使其负载了语义,从而获得知识。本质上,这是一个认知表征的语境化过程,具有本体性、结构性、根隐喻性、工具性和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建构意义、显现关系、呈现结构、展示图景、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周树江  曹世清 《理论界》2007,(7):209-210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在语言应用中产生,其生成和解读都要依赖一定的语境,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表现在界定隐喻与非隐喻、选择喻体、规定或解读喻底、确定隐喻的使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语用预设的概念构成具有异质性,对其基本属性的拓展研究揭示了语用预设的某些隐性功能.文学语篇的篇首预设信息对构建整个语篇的认知语境具有重要意义.线性原则、就近原则和类比原则是语篇认知语境构建的基本原则.篇首预设信息,结合上述三个基本原则,推动了整个语篇认知语境的构建,最终构建了文学语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间接性指责话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Searle的ISA理论在阐释间接性话语时忽略了S和H的个人认知语境,不能解释S为什么绕圈子指责H以及H如何推理等问题。文章运用关联理论的重要观点即明示一推理过程、认知语境、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等来分析间接性指责言语行为,旨在证明关联理论的阐释力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语境经过内在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认知语境。语境内在化后,以图式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随时被激活。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不断提取头脑中的有关信息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本文通过语篇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单词及短语、句子、篇章来验证认知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Sperber&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