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增长,农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民作为一个阶层也在不断分化,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内涵及层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村养老非均衡发展将是这个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向更高级阶段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需求进行分析,将农村居民需求划分为"生存、生活和发展"三个层次,基于此构建"社会为主"的普惠型或非缴费型养老、"社会、个人为主,家庭与社区为辅"和"自我养老为主,家庭、社区与社会为辅"的农村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并对其运行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养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社会养老资源更多,城市配置差异由东、中、西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区域内部差异更显著。区域内养老机构配置的差异性高于养老床位,东部地区社会养老资源配置更公平。应从政策层面支持社会养老资源连锁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的精准化,拓宽社会养老资源的投融资渠道;以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为桥梁,以机构为基点,进一步完善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衔接,带动周边社区提升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民的养老观念与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关系。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正态分布,而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偏态分布,即农民相对较认可新农保的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而不认可新农保的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不同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养老观念中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社会养老观念、家庭养老观念,而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机构养老观念、精神养老观念、社会贡献观念。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制定政府养老支出财政预算,通过对养老保障需求的概念分解,构建起人均养老保险需求预测模型;根据1998—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数据,测算了1998—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障需求,并对2009—2020年的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障需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国农村现阶段养老的特殊性,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评价,提出了要根据地区差异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农村养老保障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家庭养老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关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农户家庭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养老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养老对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有负向影响,且对中部地区的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影响要大于东部及西部地区;家庭养老对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有负向影响,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有正向影响,且对中部地区的消费支出类别影响大,而对东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摘要]转型期西部农村地区“未富先老”的形势较东、中部地区更加突出,养老保障问题更加严峻。只有从西部农村地区特殊的“区情”出发,整合各种资源,构筑起以居家式养老模式为“主体”、以农村社区养老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两翼”的农村新型养老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相关配套政策改革滞后 ,导致地区差异越来越大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农村在家庭养老的方式选择上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依据农村养老主体的不同 ,可以把农村养老分为福利养老、家庭养老、综合养老与自主养老。这些不同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多种机制与利益作用的结果 ,文章从博弈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分析多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理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衰减、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短期内难以普遍发挥效能,随后提出了在农村社区推行“老年集体自我养老”的构想,并分析了这一养老形式的可行性依据,列举了它对老年人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将其作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的补充,与之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社区集体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养老保障是民族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发展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发展滞后。因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社会风险特性与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差异化需求,政府主导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哈尔滨市养老保险制度的较快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企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基金收支不平衡,缺口越来越大的突出矛盾。由于基金收缴支付及管理等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城镇养老保险对于城市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养老金支付危机 ,中国实行了统账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但这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着收不抵支、隐性债务加大、覆盖面小、养老保险金收缴难的困境。建议调整养老保险金给付政策及退休年龄 ,由国家财政负担转制成本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以确保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政策目标,我国于2009年,选择部分县(市)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已实施老农保的地区而言,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需妥善解决新老农保有效对接问题。针对新老农保对接面临的缺少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新老农保对接补贴难落实等问题,建议采取新老农保在缴费年限方面的有效衔接、按折抵缴费年限给予相应的对接补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配套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等举措,实现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人忧虑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这样任由各地自行试点,势必会造成农保制度的碎片化,从而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增加困难。为防止农保制度的碎片化,推进我国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文章在总结分析当前各地试点的新农保模式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一种全国统一的,涵盖专职农民、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与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一致但又充分体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身份差别和个体差别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探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退休年龄等是解决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可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传统养老模式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致使农村牧区养老形势越发严峻,构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重重困境。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广大农牧民利益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发展战略。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不具有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国家应确立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建立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为此,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强化政府责任,重视基金保值增值机制的完善,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应坚持统筹兼顾和因地制宜原则,为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创造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村具体实际,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分析了这一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如: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覆盖范围,并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支付缺口形成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始,我国养老保险资金当期收支就出现了缺口,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一状况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并构成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威胁。因此,深入分析养老保险资金支付缺口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国是世界上养老保障制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法定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整变革。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改革,使德国从现收现付制度向一种确定缴费体系转变,从而使德国的养老保障能够与社会变化相适应,也为努力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