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泽民  莫瑞丽 《理论界》2013,(11):54-57
刑释人员能否回归社会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许多排斥,这些排斥呈现系统性、隐蔽性、相对性等特点.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也有微观的家庭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消除对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建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莫瑞丽  金国华 《理论界》2008,(4):185-187
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就业是影响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的关键因素。在现实中,刑释人员遭受的就业排斥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无法就业和边缘就业。导致刑释人员就业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方面的限制、社会整个就业大环境的影响、用人单位或雇主方面的歧视和顾虑、刑释人员的主观就业意愿及自身竞争力、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衔接对就业的负向激励。这些因素之问同时也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要解决刑释人员的就业问题,减少他们所遭受的就业排斥,就是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刑释人员来说,监禁中断了其就业历程。当释放后,几乎所有刑释人员都会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就业是关系到刑释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如果就业出现问题,刑释人员则会在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陷于不利的境地,以及会出现再次进行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会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不利、促进刑释人员的顺利回归,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排斥是造成今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中进退两难窘境的主要原因。结构性安排和制度性安排将农民工阻隔在农村,并贴上了“农民”的身份标签;空间的阻隔和身份的另类标签又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资源的获得;社会排斥是一个过程,存在着再生产的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社会排斥。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同籍化”;建立符合农民工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11-222
刑满释放人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回归社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要帮助刑释人员顺利实现社会回归,关键要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回归效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社会回归时,既会将自己目前的状况与被捕前自己的状况作纵向比较,又会将自己的状况与社会中的"同类他人"作横向比较,如果落差很大,则会产生"自我排斥感"或"社会不公平感",不利于其社会融入。同时,熟人关系网对于刑释人员的社会回归过程影响也很大,如果熟人社会乐于接纳刑释人员,会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回归效应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薛天山 《理论界》2007,(11):9-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的社会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建立起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互联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 ,虚拟社会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无限制性、匿名性、易于自我暴露、情感性和人格多元性等特点 ,并且在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网络人际依赖症和人际欺诈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重物质帮助而轻关系融入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就刑释人员个人需求而言,关系融入尤其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往往排在首要地位。刑释人员的关系融入应当以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为核心,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分为内层、中层和外层交往圈之关系网恢复三种模式,并根据刑释人员个别化需求,以及恢复性对话参与主体召集的实际可能性,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对话平台之形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排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之初至五、六十年代,主要研对象是关于贫困(poverty)研究领域中对贫困以及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ed)理论的探讨。如今社会排斥理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起源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城市只接纳了这一群体的工作,却排斥在了住房体制之外。包括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廉租房的建设,因为城市户口的限制,把这一群体也排除在外,以至于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孤岛化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我国公共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也不在少数。因而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消除因公共政策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深入剖析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发生和再生的可能性、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预防和解决因公共政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策排斥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两面性等特征。资源稀缺性、社会问题复杂性、决策信息不对称,决策与执行者的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政策排斥性问题的形成与产生。消极性政策排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和轻视的,基于政策排斥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弥补政策自身不足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推动社会管理实践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正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试图追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公民能够获得公平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同样的规则和透明的分配。但是,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现象,这种排斥将部分人群边缘化,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几近隔绝——这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相悖。因此,在当今环境下,在社会公正的视角下实现社会排斥的拯救,通过反社会排斥的努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消除贫困与障碍,淡化歧视与偏见,实现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阐述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诉求层面,探究了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公平与反社会排斥意愿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
梅丽萍 《兰州学刊》2011,(9):121-12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焦点,到目前"反社会排斥"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共同话题.依循其兴起背景及概念演进,社会排斥理论在贫困、剥夺理路基础上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内涵,它与社会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使之成为了这一语境中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它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显然不同 ,开放、自主、平等、间接、匿名等是其突出特征。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人际交往失范、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 ,从普遍交往伦理规范的确立、法规的建设、教育与监控、心理援助、个人自我调整等方面对网上交往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以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维度打量了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社会排斥,说明残疾人群体被边缘化、弱势化的现实,审视了目前残疾人群体保护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