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外芳 《学术探索》2007,(5):102-106
类比推理是一种与归纳推理不同的逻辑方式,《易经》的思维方式是类比而不是归纳。类比思维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类比思维是原始思维的遗留。  相似文献   

2.
类比逻辑、中介逻辑与悖论──兼论黄展骥的一分为三逻辑刘粤生,方军雄泛系观控相对论、类比逻辑、中介逻辑都是我国学者在实现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化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本大试在消解悻论这一目标上,论述三者及香港学者黄展貌的一分为三逻辑。一、泛...  相似文献   

3.
李巍 《社会科学》2021,(2):123-132
人们参照传统逻辑的种属理论,把类概念的确立视为中国古代逻辑自觉的重要标志。但有充分证据表明,类在中国思想中不是作为对象概念的逻辑种属,而是作为关系概念的特征相似。种属来自划分,主要用于下定义;代表相似关系的类则来自拣选,主要用于做类比。并且,早期中国类的概念用于类比,同样有证据表明,这是为了说明跨场合的行动的一致性,换言之,类的概念主要用于指导行动。而以之为逻辑萌芽的看法,与其说是出于文本,不如说是出于从中国文本中寻找逻辑素材的诉求。因此,反思对类概念的解释,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反思这种"找逻辑"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类比归谬法是主要用于对推理或论证进行反驳的方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但对于这种逻辑方法的总结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各种逻辑学的论著和教材中,均无这种方法的一席之地,这是逻辑科学研究中的欠缺。本文拟对这一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华萍 《理论界》2009,(9):98-100
本文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论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他从城邦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2)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有疑问的.(3)这种类比过后还会出现一些"剩余".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中文屋论证的反驳大致采用了四种思路:形而上学预设的错误,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衍生结论的不合理性,否定其论证目的。我们从塞尔提出中文屋论证的目的出发,运用逻辑手段,挖掘中文屋论证过程和论证目的间的类比项及关系,然后依据塞尔提出的类比条件,分析这些类比关系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揭示,中文屋论证过程与论证目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也就否定了中文屋论证目的达成所必须的三段论,从而导致通过中文屋论证过程是无法推导出塞尔要证明的目的的。这是中文屋论证与生俱来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7.
类推论辩中的非逻辑因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推论辩是人际沟通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在类推论辩中 ,类比思维的可信与贴切 ,不但要受到正确逻辑方法的制约 ,而且还受到一定的心理因素、伦理因素、文化因素、语境因素等非逻辑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康德关于因果性的论证主要集中在经验的第二类比部分,但该部分论证却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持续不断的争论。分歧就在于,第二类比是仅仅证明了"每个发生的事件必有一个原因",还是同时证明了"同类的原因必有同类的结果"?以往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大都预设康德接受了休谟的因果模式,且康德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休谟进行了回应,即认为二者共享相同的理论背景。正是由于这种研究范式,使得问题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要解决这一争论,关键就在于指出旧有研究范式的误区,区分康德与休谟的因果模式及理论背景,以此考察第二类比真正的论证目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历来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以市场逻辑考察政治现象,因此经济学家往往将一些概念和理论也延伸到政治领域的研究当中,科斯定理诞生之后也有同样的遭遇。本文梳理了已有文献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对于政治市场和政治现象的研究不能简单套用经济学的方法,更不能将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类比。  相似文献   

10.
论墨家的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秦时期的墨家是中国批判性思维的开创者 ,墨家在与先秦各家学派的论辩过程中 ,对各家各派的主张进行理性审查 ,对他们的论证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和评估 ,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墨家对论证理由的合理性、词句意义的准确性和明晰性 ,以及类比论证的可靠性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 ,都给出了特有的分析和解答 ,对于我们今天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