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及家族传统的熏陶,诗歌讲究结构的安排,注重用典和变化句式;由南入北后,又受到北方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多抒写人生感慨、家国之痛,作品的情调以悲怨为主,具有景象浑融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颜之推现存的五首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诗歌在南朝文学轻逸秾丽、用典繁复、哀婉缠绵与北朝文学质朴无韵、豪放劲爽、苍凉悲壮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多样的叙事手法、明丽典雅的语言风格、哀而不伤婉而不靡的诗境等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
追求诗歌创作的非个性化是文略特诗论的核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艾略特采取了将小说创作上的意识流手段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大量用典,使诗歌复杂化,牵强附会比喻的运用三种艺术手法,使其非个性化理论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歌用典艺术在唐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完善,继承了基本的用典方法又在技巧和境界上有很大提升,真正达到了如盐融水、辞约意丰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4.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时至北宋,词的用典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已臻于佳境。北宋词用典的主题聚集在仙道神异、丽人爱情和文人雅趣三类。词之用典的成熟还体现在用典技巧的多元和典故功能的完备上。北宋时期,从典故到词意的思维过程也已呈现出多路径的特色,其中以同类比附、发散性联想与逆向反用等思维模式为主。用典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以典写物和借典抒情两类。北宋词人在以典写物时,通常使用截图式特写、拟人式喻写、堆砌式附着的技巧;而在借典抒情时,则多采用虚实融化式与曲折跳跃式两种用典技巧。典故在词中既可发挥替代叙事,又可发挥充当意象的功能。在意象性用典中,可以依据典故意象的生成方式,将其区分为隐含式文化意象性用典与凝练式文化意象性用典。北宋词用典的多元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手法对词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对李力扬诗歌主题与艺术手法的影响,指出李力扬的诗歌创作深受美国超验主义、基督教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及唐诗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常运用圣经典故及中国三教常使用的静虚、悖论等手法。  相似文献   

7.
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既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诗多机锋中涉取养料,形成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以边塞诗著称的中唐诗人李益,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为后世留下了备受称颂的诗歌,本文将着重对其边塞诗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发现其诗在选词造句上、白描手法的运用上以及用典模式等几个方面极具特色,使得诗歌语言准确、冼炼而富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小雅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刍议孙琪(五邑大学图书馆529020)《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不论在诗体形式、艺术手法、语言修辞以及章法句法等,都开了肇端,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一般认为风是劳动人民的创作,雅、颂是士...  相似文献   

10.
用典作为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可谓源远流长。建安文人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文人用典的传统,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传统。其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创新性,用典的形式灵活多样,反用与活用成为用典的主要形式,语言更加概括,表现出作者对被用语句内涵理解、把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其表现之二就是内容的创新性,多为抒情言志,强调和突出所用典之本事所蕴含的文学性,出现了按类隶事的作品。其表现之三就是艺术上的创新性,用典自然浑成,贴切恰当,显得更加含蓄委婉、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言情的艺术——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无题诗中的深挚感情,通过婉曲的抒述方式以及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成功抒写挚情是无题诗独具魅力的根本原因。无题诗对诗歌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2.
毛静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19-20,46
李贺在创作中把视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打通,达到了互通的效果。"通感"的手法揭示了李贺诗歌艺术形象组成 的独特表现。李贺诗中用典多而频,读者自然很难捕捉其真正的涵义。这就需要我们为这些典故找到可靠的根据,合理 诠释李贺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艾略特的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创作手法。文章认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内心独白的意识流手法;二是蒙太奇手法;三是象征的抽象性。艾略特把本世纪初小说和绘画艺术上的创作手法大胆地应用到其诗歌创作中,为英语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该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用典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代已开始萌芽,当时的用典以直接引用为主。春秋时代的赋诗奠定了以切合情境为主导的用典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用典超越了径引成语与史事的阶段。随着成熟的文人诗出现,用典从“套语”中挣脱出来,典故与原文语境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诗人由“引事”而“用事”,致力于以自己的语言运化典故,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用典水平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指标。典故并不是封闭的“资料库”,而是能通过衍生、扩展、转移等方式与时俱进的有机系统,使古典诗歌长久保持活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慎行对《瀛奎律髓》中陆游诗歌的评点可以看出,他在章法、用典、字法、句法、对仗等方面对陆游诗歌多有称赏,对陆游学古不化及艺术上的瑕疵亦多有批评,总体上体现出较为客观的批评态度。在查慎行的诗学理论体系中,陆游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查慎行对自己青年时期偶像的批评与颠覆,体现出其晚年诗学理论的转变与成熟。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情感的显示特征是真率明朗,酣畅淋漓。真率明朗就是毫不掩饰,立抒胸臆,给人真实率在的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为情感汹涌而未,尽情宣泄。这种独特的情感显示方式对李白雄奇奔放、清新自然诗风的形成,对李白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章法结构的驾驭,以及诗歌体裁的选择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晋时期的玄言诗说理抽象,枯燥乏味,缺乏艺术的审美趣味,而陶渊明却巧妙地运用比喻、寓言、用典等方法,将诗歌的哲理性蕴涵在田园风光的描画和平淡的农家常事的叙述中,使得诗歌中的景、事、情、理浑然一体,让人读后觉得言浅意深,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