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试论新诗歌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诗歌派是三十年代初出现于中国诗坛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它是在左联的关怀、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流派。1932年9月成立的中国诗歌会是它的基本力量,该会所办的《新诗歌》杂志(1933年2创刊)是它的主要阵地,并由此而得名。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新诗歌派为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繁荣新诗创作,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诗风,实现诗歌大众化,起过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蒲风、王亚平、柳倩、任钧、温流等具有一定影响的新诗人。本文作为尝试,对新诗歌派的形成、发展过程,诗歌创作的特点,它的成就以及缺陷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新诗现代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把新诗建设成采用现代诗体抒发现代情感,直面现代生活唤醒现代意识的诗,现实任务是培养现代人和建设现代国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五大社会因素决定着新诗的“中国特色”,影响着百年新诗的现代性建设。新诗现代性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激进又保守地处理与时代的关系,介入又疏离地处理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热情又冷静地处理与文化科技的关系。要适度利用政治赋予新诗特有的批判精神来产生反现代性的力量,来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不能再让商业诗歌和艺术诗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极端对抗。要弄清纸质诗歌和网络诗歌的差异,高度重视网络诗。新诗不能极端现代,现代主义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现代性转移而被中国化重构的境况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保守带来的对现代性的“反动”是新诗现代性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七月诗派”是经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以及《七月诗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一支诗歌流派。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为新诗的发展谱写下战斗的篇章。(一) “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中心内容。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义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为此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他强调诗人人格与风格一致性,只有先做“向前突击的精神战士”,才能做民族解放的歌手。当年“七月派”诗人的实践大体和胡风的倡导相适  相似文献   

4.
“创造”诗派在诗歌语言形象的色彩表现方面 ,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他们比较注重诗歌语言形象与诗歌情绪的色彩感应 ,诗歌中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从而丰富了新诗“绘画美”的美学追求 ,增强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新诗蓬勃发展,但新诗过于散文化,脱离了诗歌的本体。新月派和现代诗派在借鉴了中西方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对新诗进行了反拨,尤其在音乐性的探索上成绩斐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月派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派主要是强调音乐性"纯诗",他们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新现代派”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这派诗人,“艺术上,结合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手法,探索过自己的道路,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构成了有独特色彩的一章。”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也是其中卓有成就,较有特色的一位。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吸收外国诗歌的养分,这是中国新诗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辛笛早在中学时期,就曾翻译过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华》片断;大学时代,“曾广泛吟味了西方诗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主义的源头及重要流派象征主义,五四前后登陆中国就对中国新诗的建设、发展生了深远的影 响。从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开始,象征主义逐渐为中国新诗坛所接纳,并被探索中的中国诗人“为我所用”成就了中 国史上的“现代派”“九叶诗派”。从20年代到30年代40年代,在中国新诗中涌动着一条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 行发展的象征主义诗潮。  相似文献   

8.
<正> 现实主义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席勒1795年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现实主义就被诗人们所接受、运用,并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创作原则。此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诗坛绚丽多姿,异常活跃。然而,粗略地归纳起来,也无非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类。我以为现实主义诗歌不会消亡,无论从六十多年新诗运动的历史进程还是十多年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与深化看,它始终是当代诗歌的主流。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揭开了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精神复归的序幕。此后,艾青、流沙河等诗人的创  相似文献   

9.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20世纪40年代战乱的社会现实使得诗人内心充满痛苦,同时自觉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技巧并与中国新诗发展成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其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陌生化句式和现代化的意象三个方面。他的创新大大丰富了新诗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新诗创作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新诗潮、后新诗潮、新诗潮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新诗潮以“今天派”为核心,其后劲为“现代史诗派”及新传统主义诗群与东海诗群;后新诗潮是新诗潮的延展与深化;新诗潮后是对新诗潮的游离,其主要队伍是“生活流派”、“他们派”与“非非派”。就广义的新诗潮看,最旺健的力量乃在后新诗潮中。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新诗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力举用白话写新诗,改革诗歌体载,从"摹写自然"到"表现自我",中国诗歌开始走向现代化.20~30年代成功地对古今中外诗歌艺术进行整合,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艺术相结合;之后又融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于一炉,形成独具开放性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格局;40年代又追求情性诗化和智性诗化,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新的超越.50~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诗艺单调,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80年代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复人性和自我,实现观念的一次更新,诗歌发展又重回正道,诗又回到诗本身.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3.
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作为“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新诗歌团体,创办了以《新诗歌》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刊物,在20世纪30年代承担起了无产阶级诗歌创作和传播的重任。这一时期的左翼诗歌表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创作倾向和时代特征,呼吁使用“大众化形式”来创作诗歌,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可朗诵性,以增强无产阶级诗歌在民众中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一时期的左翼诗人从歌谣等“旧形式”中汲取诗歌资源,借此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大众化”新形式。“大众合唱诗”作为“大众化形式”的建设代表,表现出较强的“戏剧化”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文体互渗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左翼新诗不仅摆脱了之前理论殷实而作品贫乏的“国语诗歌”创作困境,而且真正实现了无产阶级诗歌甚至是新诗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派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他们以独特的艺术理解去拥抱和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新的写作方法",构建和强化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坚持"戏剧化"的创作原则和意象化的美学追求,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群.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现代》杂志的编者们在社会大变动中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的立场,在文学追求上则心仪于“纯诗”的艺术精神和诗歌理想。他们有着较强的现代意识,大量地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积极地倡扬并实践他们心目中的现代诗。以《现代》杂志为核心的“现代派”诗,表现出较为成熟而鲜明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如主张现代诗与古典诗歌有着根本的不同,要用现代日常口语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要含蓄蕴藉,甚至不避朦胧和晦涩等。“现代派”诗“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成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台湾现代派诗的崛起、论争、回归及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肇始于五十年代初的台湾现代派诗,在六十年代曾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主潮。其主要特征是:强烈地“表现自我”;反理性的、潜意识的抒写;追求繁复驳杂的意象;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围绕现代派诗的内容和形式,台湾文坛曾展开几次激烈论争。七十年代中期,乡土派诗歌取代现代诗的“垄断”地位,标志着台湾诗歌向传统的回归。八十年代以后,现代派诗也对自身做了一些反省和调整,以新的面目出现。台湾现代派诗的发展历程对大陆新诗的成长不乏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二年,穆木天在为中国诗歌会主办的《新诗歌》创刊号起草的《发刊诗》中,根据“左联”的倡导,明确提出了“要捉住现实”,“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的主张。从此,伴随着蓬勃展开的革命诗歌运动,他开始了对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 ,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 ,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 ,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 ,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 ,“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诗人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朦胧诗的滋养,但更多的是反叛和背离,并进行反动性书写.“新生代”对“新诗潮”的反动性书写实际上标示了他们张扬个性、关注人的本质的一面.“新生代”诗歌在诗向个人回归的进程中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诗歌过于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导致了诗歌高远阔大意境的缺失,而诗歌回归日常生活本身也给诗歌染上了些许卑微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