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有重物质生产而轻人的倾向,忽视了交往理论对人的现实境遇的关切与解答。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的主体是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被纳入社会生活体系,才能使人的发展具体化和现实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挖掘其富含的人本意蕴,反思当代社会人的交往,从而为克服现实社会中制约人的交往健康发展的问题,完善当代社会人的交往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普遍交往形式与秩序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马克思站在生产实践的维度强调“工业的历史”与“交换的历史”的联结交互,突出生产劳动在社会交往中的基础性地位。资本全球化在扩展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之间的普遍交往,但资本逻辑主导下主体成员追求的只是自身利益,使得共同利益沦为一种特殊的“普遍利益”,并导致交往关系的普遍异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性普遍交往的形式与秩序,在与交往关系的互动呈现中构设出交往主体的实际感知、交往内容的差异互补以及交往主旨的价值共生,实现了对普遍交往关系的创造性重塑。  相似文献   

3.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之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在宗教、政治与经济三个层面发起的批判,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出场的内在逻辑。通过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与经济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认识路线的根本否定,找到了解放被宗教异化的人的现实途径,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全球化交往实践的双重作用,对我国具有诸多启益。?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于《穆勒评注》中提出来的交往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和《第三手稿》的社会概念之间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社会财产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对立,交往异化通过分析货币与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交换是社会财产在私有制关系中的异化实现形式,劳动产品才是真正把个人联系起来的社会纽带。交往异化对私有财产之社会性质的这种揭示为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社会概念,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发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匿名交往方式使得网络交往曾现出非线性、不可控制的动态交互过程,潜在信息权力结构决定着显现的信息权力分配,引发了网络资源使用的异化。结合异化效应产生的原因,提出网络反异化功能设计理念,使人类新的生存环境——网络空间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达到人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逐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描述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问题是所有文明关注的永恒主题。彭树智先生认为真、善、美是人生之目的,人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中国传统人观与马克思人观的有机结合,前者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后者指明了实现人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彭先生提出了"文明交往论"的人观,以期在全球化时代潮流中,人类在文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进而走进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交往形态演进的规律性。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交往形态表征着人的发展状态,人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继而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总体交往水平和发展状态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交往范围需进一步拓展、交往层次需进一步深化、交往异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促进人的交往的不断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时代下,受劳动与市场双重引擎的作用,人与电子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虽然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劳动异化与科技异化,但却表现出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的异化、人的角色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等新的特征。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了人的感官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的下降,而且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社会诚信的危机。要扬弃人类与电子网络的异化,必须实现个人自觉、电子网络从业者自律、政府强治,以减少人与电子网络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深入社会生活领域的技术性存在,人工智能逐渐控制人的生物特征和生命特征,导致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交流方式的重塑,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发生异化,并衍生出一系列的精神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主体交流的异化和主体的现代性迷失。主体交流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情感交流缺席,并将人类面对面的双向交流变为冷血的单向交流,人工智能还降低了人们亲密交流的可能性。智能时代主体的现代性迷失主要包括自我认同的焦虑、主体地位与尊严的虚无感、智能技术压力下主体的精神困扰以及人工智能剥夺艺术活动中主体的审美情感体验等。应该防止人工智能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重视其价值理性的一面;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凸显人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实践实现人机之间和谐互动的交互状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发轫于欧洲的现代性运动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允诺人类前景以美好意象。在现代性的拓展中,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新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理解现代性的新契机。从社会交往方式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了传统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所建构的网络时代,虚拟交往正在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不仅仅是对现实交往的复制与粘贴,更是对现实交往的再生产,进而展示了人类个体社会化的崭新图景。尽管能够克服现代性的异化,虚拟交往也导致了新的异化,解决途径是技术与文化共进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水平,主体所进行的改造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改造实践对象,而是以直接改造实践主体自身为主要内容,这时人类实践已经进入主体技术改造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主体技术的极大发展,实践主体沦为实践工具、技术异化将具有更大的风险,这必然威胁到主体的利益,甚至是尊严。因而道德后实践就成为人们应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的分析,探究了人性至上的"真善美主义"的传播策略,发现从90年代初开始,植根于接受理论的《读者》双向循环传播策略一直为其制胜法宝。《读者》"文化连续体"的内核在经济异化的侵袭下,依然通过对传统的固化达成从接受到消费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 ,本文重拾旧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翻译是主导 ,是趋势 ,是潮流 :( 1)异化翻译是文化交流 ;( 2 )异化翻译可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 ;( 3)异化翻译可把我国优秀的文化财富介绍出去 ;( 4 )异化翻译是对原文、原文作者、译文读者高度负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西美尔作为生命哲学的代表哲学家重视我们最原初、最整体的和创造性的生命,他认为生命与其所创造出来的固化了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张力关系。货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自身的标准和规范同化了整个世界,从而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单一化和平均化等问题,使人们丧失了自身的主体精神和生命。西美尔试图用生命的自我拯救来重新获得生命与世界之间的统一关系,用生命内在之崇高及超越反抗现实中的沉沦。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归化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理解 ,而翻译的异化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 ,归化与异化之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异化的优点却是更符合全球文化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转向:伦理、认识和后现代。这三次转向与主体有着深刻的关系。伦理的转向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就了人的主体;认识论转向形成主客二元对立,将人异化;后现代的转向意在消解理性的主体,实现真实的存在。然而主体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历史的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