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状况、政治思想还是文化观念上来讲,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年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民族社会结构整体的分化与整合,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上获得了与现代化方向相协调的新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对民族成员个体利益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对民族个体成员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主体的吸引力.第二,对外开放使中华民族积极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历史发展潮漉,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得到提升,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传统因素,在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超强社会聚合机制”,但这种机制随近代历史大门的打开和现代化的推进便逐步被打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自觉民族认同的确立,政治核心和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内部聚合力及其经济基础的改造等方面,都使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更新和重构。这一更新和重构是成功的,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增强,但留有的缺失和问题也需我们认真检省和应对。  相似文献   

3.
科学、全面地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下进行多维解析。从现象与本质这对范畴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由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所决定,而又通过中华民族意识来体现;从结构与功能上来分析,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使中华各民族个体力量聚合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过民族个体力量总和的巨大力量;从历史与现状来分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呈现先抑后扬的运行趋势.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降态势.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极大的增强.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就必须提升我们民族整体对他们的吸引力,必须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凝聚的核心的认同,也必须重视研究国际因素对他们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辛亥革命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推动作用,并审视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启示,以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心":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信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词汇或政治口号,而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内涵上,"中国信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中国信心"是成就感与使命感的高度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展示;在功能定位上,"中国信心"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鲜明亮点,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珍  向建华 《民族研究》2022,(1):14-31+143
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经历了古代和近代以来两个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历时角度的连续性,共时角度的整体性,文化性质的人文性,文化动态的开放性等。多样互益的人地环境与经济生活,尚同贵和的文化传统与理性包容,相对发达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引领,长期一统的历史现实与强大优势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及其特点的形成。进入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将继续成为凝聚更大更强民族共同体的源泉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洪盛志  方清云  陈立鹏 《民族学刊》2023,14(3):23-32, 14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确保其与全国“一条心”“一盘棋”“一个调”。目前,民族地区还存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建设等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必须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向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9.
藏族传统美术以其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风采、深邃的宗教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风格特色、多元文化精华凝铸的优势,伴随着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兴旺发展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普及推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章就藏族传统美术在当代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环境条件、创新活动事迹、创新的追求趋向、创新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总结思考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华人的生命,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我们将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可以将中华民族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还能向世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密切关系、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并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借鉴与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特点,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结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应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要保持自己思想和文化特色,又要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自我价值的彰显"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2.
李金兆 《民族学刊》2019,10(5):73-79, 121-123
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复兴传统文化大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国民族戏剧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际遇。从中国民族戏剧的近代转型来观照,中国民族戏剧正在沿着一条从传统到现代再到自觉向传统回归,进而进行文化转型的螺旋式演化路径,具有高度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强大包容性。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注重从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上,开展“三创”和“三并举”,加强中西民族戏剧文化交流和互鉴,构建中国民族戏剧的市场培育机制,促进中国民族戏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调研,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新的梳理与探讨,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文化背景、方法及其生存形式展开研究,阐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发展、普及与传播的思想方法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喜迎奥运的背景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新局面,已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这也给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何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资料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合理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从而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袁同凯  赵经纬 《民族学刊》2022,13(12):107-117, 157
近年来,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展开了诸多探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路径也得到了极大关注。因此,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所在尤为必要。以文化选择为视角,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观视:一方面,由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多元行动主体对传统民间舞蹈的适应性发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力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云齐  郭立亚 《民族学刊》2022,13(5):100-107, 14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超越技能”的认识论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于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理论批判了“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体验”,重建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阐释了体育认识论价值的实现机制。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体育路径包括:以“参与性”为出发点,选择共享度高和实施性强的项目进校园;以“情境性”为切入点,打造身体感知和文化历史结合的体育课;以“互动性”为着力点,构建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学习共同体;以“生成性”为落脚点,树立技能表现与动态发展融合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7.
黄金辉  陈崇仁  李晓峰 《民族学刊》2022,13(4):1-10, 131
“国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中华民族作为现代中国的国族,也具有民族性和国民性双重特性。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通过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中华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国民身份法治化过程形成的。忽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无法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建设路径包括培育国民意识、强化国民身份,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法治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民族教育的任务和民族教育发展方向一“多元一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开展广泛,自古以来是各族人民用以健身、防身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手段。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吕灿  李敬 《民族学刊》2022,13(12):134-145, 160
铸牢以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为任务和目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新阶段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长期而艰巨,文章尝试找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以期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密码”。文章首先剖析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辩证统一性,从理论上构建二者的内在联系。然后进一步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因素,通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