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式分工的批判和合理分工形式的阐述: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和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的人类解放的探索;对以往共同体形式的批判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以及对以往的解放运动的批判和共产主义解放运动的号召,说明了人类解放道路何以可能和如何展开。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其中意识形态部分是整部著作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但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把握却较为困难,因此有必要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明显特征和当代启示等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克思钻研自己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的不断深入 ,马克思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也日益完备地铺垫着“世俗”而坚实的基石 ,从而解构了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 ,达到了“生存实践”阶段 ,即把生产劳动看作理解并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和参照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正是通过这一历史维度的深入 ,最终决定性地与空想主义学说相分离。这一科学的理论为现代无产阶级谋求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基本上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并开创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阐释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等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人”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过程。现实的个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的最高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应用劳动生存论的方法考察了现实的人生存权利的内容、存在方式、存在环境、生存权的基础及其实现生存权的根本条件和道德等问题,文中对此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直接规定为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现实的人既包括现实的人群,如阶级、社团和组织,又包括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发了现实的个人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唯物史观对社会存在、社会矛盾、社会进程、历史目的的一系列观念才得以确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新阅读获得的这种理解将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本质、价值与意义产生新的认识,这种理解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主体论的建构过程是从对自我意识主体的批判开始的,施蒂纳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关键人物。《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批评以虚无主义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遭遇的施蒂纳的,但我们在研究中对此并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却把该书研究的重点放在占该书篇幅10%的批评费尔巴哈部分上。这主要是因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还没有触及施蒂纳所提出的问题,体会不到施蒂纳涉及到的虚无主义问题对于日益陷入世俗化困境中的现代人的重要性。另外,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论述、传统哲学观和思维模式对施蒂纳及其问题也起着明显的消解作用。今天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部分放在与批判费尔巴哈部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在其后的诸多著作中多有论述。马克思首先对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唯心史观是对人类历史的曲解。同时马克思挖掘出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交往世界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与人类解放的现实运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及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社会发展理论 ,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追溯理论渊源和历史人物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莫泽斯·赫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渊源人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的共同成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助于全面厘清赫斯与“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深化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德文本和中译本,文章着重考察了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使用情况和哲学含义。认为生活概念是本文献的理论重心,是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枢纽。文章从关键词的语用和语义考察入手,初步勾勒出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理论意义,结合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简要梳理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本体论承诺,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的具体展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达到的成就表明:马克思的运思依其先有的本体论原则,直接进入到“活生生的”人的世界,并循着对人的存在的揭秘,为理解和变革这个世界制定了全新的纲要和方案,而其共产主义学说所表征的无非就是人的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17.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 ,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